安徽省内最大古墓武王墩即将揭开面纱,墓主疑为战国楚考烈王
之后,该团伙还对另外几处古墓进行了盗掘。后因被公安机关抓获而未能继续盗掘。
案发后,公安机关从周某文处追回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淮南警方还追回了大量从武王墩古墓葬中盗出的文物。经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追回的文物年代均为战国时期,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铜铭文虎座、石编磬及漆彩绘兽面云纹器座为一级文物,还有不少为二级、三级文物。
国家有规定,一般不批准发掘帝王墓。但有两类情况除外:一是保护性发掘,如修建三峡大坝,会淹没大量土地,这些地方的古墓要提前发掘、保护。二是抢救性发掘,就是遇到盗墓贼已经进入古墓,墓中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时候就要进行抢救性发掘,尽可能的保护文物。
王墩古墓发掘获批,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墓主直指战国楚考烈王
2018年底武王墩墓被盗案件破获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省、市领导也都作出了批示。
2019年8月15日,市政府向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报了《关于武王墩墓保护和发掘相关问题的函》(淮府秘〔2019〕)94号),由省文旅厅报请国家文物局对武王墩墓进行考古发掘。9月至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上报了《淮南武王墩古墓葬考古发掘工作计划》。
2019年11月5日,获国家文物局批复。11月13日,省文物局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淮南武王墩古墓葬考古相关工作的意见》,并于11月27日在合肥召开了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推进会,对下一步考古发掘工作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做了要求。
武王墩墓发掘配套工程项目于2020年3月24日获淮南市发展和改革委立项,项目总投资约11314万元。武王墩墓保护及发掘前期所需的210亩临时用地,于当年4月1日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批复。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市文物保护局及高新区完成了武王墩墓发掘现场2005米围墙(分发掘区、办公区)、300平方米临时办公用房等工程建设,配备了基本办公设备;水电、空调、太阳能路灯等安装到位。随后还新建了发掘工地食堂,妥善解决了考古队的住宿场所。
2020年3月至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武王墩墓及周边100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结果表明,武王墩墓为“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圹边长约46.8米,墓底边长约21米、椁室高约4米,椁室盖板上铺有竹席。勘探还证实,武王墩墓四周有围沟(围沟内为战国楚王陵),平面近方形,面积约2180亩。陵园内以武王墩墓为中心,西侧有长达147米的车马坑(国内罕见),车马坑西侧有一排南北向的陪葬墓;在陵园东南部发现长方形土坑20多处,分布较密集,坑内见灰、红色陶片及红色漆皮和竹篾痕迹,推测为武王墩墓的陪葬坑或祭祀坑。文物界普遍认为,除武王墩主墓外,战国楚王陵更具有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文物保护局、市博物馆共同承担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队主要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文物保护局、市博物馆业务人员以及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师生组成,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研究员亲自担任发掘领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专家指导组”,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任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良高、刘建国为专家组成员,全程指导发掘工作。2020年8月,开始清理武王墩墓周边两处早期灰坑、一处晚期窑址、三处晚期墓葬;同年9月5日,开始发掘武王墩墓封土。现发掘工作正有序推进。
2019年7月19日专家咨询会意见:“结合墓葬规模、环境,被盗出文物规格、青铜器铭文等综合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武王墩墓是迄今发现楚国最高规格的墓葬,极有可能就是楚考烈王墓。”2020年5月29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也指出:“通过近两个月的勘探,已基本摸清地下遗迹的分布情况,成果丰硕,再次证明武王墩墓是高等级贵族楚墓。”
据史料记载,楚国自考烈王(熊完)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以来,经历了楚幽王(熊悍)、哀王(熊犹)和负刍四世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其中,哀王即位仅两个月被杀,负刍被秦国俘虏,故此两王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符合武王墩墓规制的只有考烈王和幽王。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并出土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楚大鼎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的淮南杨公镇朱家集李三孤堆,已被学界证实是幽王墓,所以武王墩墓的墓主直指楚考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