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追授杜金娜英勇勋章,乌克兰独立日遇俄乌冲突半年节点,战局如何
乌方也似乎显露反攻迹象,包括主动向克里米亚发起攻击、对被俄方控制的赫尔松积聚反攻势头,迫使俄在乌东的军力分兵回援。
激战半年以来,双方攻守之势是否发生变化?战略战术又作出哪些调整?
军事评论员王强认为,从俄罗斯方面来看,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进入“2.5阶段”,即第二阶段的半程。
第一阶段,俄方显示出一定的军事冒险意图,试图通过突然军事打击对乌形成高压态势,以实现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目标。同时,俄方在军事组织层面犯了一些错误,也低估了乌克兰抵抗的烈度。
之后,俄罗斯作出重大调整,即放弃进攻基辅,转而重点进攻乌东顿巴斯地区。一个标志性节点是,3月25日,俄方宣布总体完成特别军事行动第一阶段主要任务,开始转入第二阶段,即集中力量实现在顿巴斯地区的主要目标。之后,俄军在上月拿下乌东两州之一的卢甘斯克,被视为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现在重点目标是控制另一州顿涅茨克,以便掌控整个顿巴斯地区。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近期俄军轰炸了敖德萨、尼古拉耶夫等乌南部港口,但更多只是对克里米亚遇袭的报复,同时对打算向南部发动攻势的乌军进行震慑。
王强认为,从目前态势看,控制乌东地区、巩固第聂伯河以东既得阵地、向其他方向形成军事压力仍是俄军当前最大的军事目标。
从乌克兰方面来看,乌克兰确实具有一定反击能力,但是短期内无法形成战役效果,未来实现反攻的概率也很低。
得益于美国西方的援助,乌克兰在获得远程打击能力和情报支持后,不断对俄军纵深要害目标发起精准打击,包括交通要道上的桥梁、后勤仓库、弹药基地,甚至连雷达和通信设施都未能幸免。
“若乌军对战场战术要点持续构成威胁,恐将动摇俄军作战体系的稳定性。”王强说,但是即便如此,经过前期作战消耗后,乌军主要作战部队损失惨重,很难再组织大军发起有效反攻。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指出,俄乌冲突以来,俄方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调整了战术,从最初的闪电战调整为消耗战和持久战,从全面进攻转向局部进攻,即依托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的军事基础设施,自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向乌内陆逐步推进,目的是在乌东部和南部建立一条缓冲带,即占领俄方宣称的新俄罗斯地区,以保障克里米亚的安全陆路通道和淡水供应,尽可能缩小北约海军给俄罗斯在黑海造成的风险敞口。
乌方在冲突爆发后对俄态度由反俄转为仇俄,希望西方军援到位后大举反攻,收复失地。但目前其实尚未进行反攻,主要原因是兵力、装备损失较大,西方国家的军援允诺多,但实际提供的规模有限。
还有分析指出,乌克兰也在进行战术调整,包括以游击战辅助正面攻势、利用非正规部队和炮火切断俄罗斯的补给线,削弱后者对控制地区的防御能力。
不过,赵会荣认为,受制于西方、内部问题以及军力有限等因素,乌方在战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对俄军进攻制造了很大障碍,但未能改变整体态势,自身人员和装备损耗较大,目前损失了近五分之一领土。相比之下,俄方在战场上仍占据主动,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控制的区域不断增加,并同时推进当地的俄罗斯化。但俄方很难实现冲突最初提出的最理想目标,即迫使乌克兰接受俄方提出的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和不加入北约等条件。
长期化
自俄罗斯2月24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多数预测认为,以俄罗斯相对于乌克兰的压倒性军事优势,冲突不过数日即可结束,最长也不会超过一周。谁知,战火一燃,就延烧半年,而且目前尚难看到尽头。分析人士认为,冲突长期化已成定局。
“战事结束的拐点尚未出现。”赵会荣说。
首先,冲突幕后最大的推手是美国,遏制和削弱俄罗斯是美国的既定战略,美国利用俄乌冲突在整合西方联盟和弱化俄罗斯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投入少、收效多将激励美国继续武装乌克兰对抗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