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追授杜金娜英勇勋章,乌克兰独立日遇俄乌冲突半年节点,战局如何
其次,目前冲突双方俄罗斯和乌克兰尚有余力继续战斗,且都对胜利抱有期待和信心,但双方短期内都很难在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以结束冲突。
第三,冲突的次要相关方欧盟虽然处境艰难,但并未完全丧失承受能源、难民、经济之痛的能力。今年冬季对于欧盟是重要考验,也是决定欧盟对俄乌冲突态度的重要节点。
总之,“军事冲突的背后是地缘政治对抗,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竭力维持全球霸权、俄罗斯竭力巩固后苏联地区主导权、乌克兰希望通过加入西方阵营追求独立权之间的矛盾的爆发,也是美国霸权焦虑症、苏联解体后遗症的集中体现。冲突将长期化。”赵会荣说。
在王强看来,俄罗斯发起的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充满混合战争的特点。它不是以消灭敌军为主要目标,而是以达成军事态势、迫使对手重回谈判桌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所以,不可能速战速决,而长期化正是混合战争的必然态势。此外,对于冲突方而言,特别是对乌东地区武装力量来说,更有持续战斗的需要,包括守住已占地区、攻下未占地区、维护地区治安以及替俄军防御来自纵深方向的安全威胁等。
赵会荣还指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冲突发展动向:尽管“普京智囊”之女遭遇暗杀对战局影响不大,但是这起事件也表明俄乌对抗的泛化,已不限于军事对抗,而是蔓延到各个领域。双方对抗的手段也在升级,未来还可能出现其他激进和极端的表现。
虽然俄乌战事胶着,给外界印象厮杀惨烈,但是王强认为冲突总体仍属于中低强度。具体表现在:双方战线相对稳固,并未扩大;战场最主要形式是火力战,即火炮火力打击加导弹火力打击,而不是出动大规模地面部队,而且俄方也未投入全部作战力量;杀伤地区目标或是出于火力压制,或是出于战场遮断,属于常规消耗。反言之,如果冲突向中高强度发展,俄乌双方恐怕都无法承受。特别是乌克兰正规军被打散后,动员部队的强度和力度都已接近极限,不太可能再升级战事规模。
观察点
随着俄乌战局出现新动向,外界有观点认为,未来几周或将具有决定性意义。乌方军事专家甚至声称未来几周将决定赫尔松的归属。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冲突已走向长期化,轻言未来几周就能“定乾坤”可能过于乐观。
对于战局走向,王强指出三个重点关注方向。
一是乌军战术纵深打击能力会否持续增强?
这将取决于美国西方军援量与质的进展。
目前,乌克兰已得到美国援助的十多套“海马斯”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炮系统。由于该系统还需足够的弹药供给,美国能否配套到位,将决定其在后续作战中能否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西方会否以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援乌也是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如果高端先进武器进场,可能会改写战场态势。”
二是俄方在国防动员方面会否有新动作?
迄今为止,俄罗斯只是调动战区志愿兵,并未动用义务兵。一旦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俄会否在军事动员规模上采取大动作,也将对局势发展产生影响。
三是战略博弈层面,欧洲能否顶住俄方的能源压力?
随着冬天来临,欧洲能源困境将越发凸显,民生、工业生产、产业链等挑战将变得更为严峻,欧洲国家如果承受不住压力,可能会对乌克兰进一步施压,或将为谈判打开窗口。
赵会荣也认为,欧盟能否挺过冬季能源危机和经济困境,西方对乌克兰的军援进展以及乌克兰内部变化,俄美之间的互动,俄罗斯内部变化,这些都将是后续冲突走向的重要观察点。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海外网、长安街知事
相关作者: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