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草原“秃头”了
困难之中也有温暖时刻,受灾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各牧区闻讯向灾区发起捐赠活动。蒙古族青年巴依拉格是一场捐赠活动的发起者。6月以来,他在网络上频繁看到牧民们拍摄的草场严重干旱的视频。
巴依拉格是锡林郭勒人,平时喜欢玩抖音,做介绍民族文化的视频,陆续收获了不少粉丝。这次他想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来帮助家乡受灾地区。
他发起一场线上募捐活动。4天里,巴依拉格共募集到43700元,他准备直接用这笔资金给灾区牧民买草料。
在草市,他本以为困难时期老板们多少会有些优惠,但让他意外的是,草市都听说了中西部的旱情,顺势抬价,“连草料都充满了铜臭气。”巴依拉格说。
几番周转,他找到了一位愿意保本出售的本地草贩,加上运费每吨单价1550元,一车草料共28.04吨,筹集的资金刚好用完。
第二天凌晨,巴依拉格和朋友一起出发跟车前往捐助地脑干希力。越是驶向目的地,他们越能感觉到荒凉,同行人觉得像从夏天穿越到了秋天。巴依拉格开玩笑说:“再过些年这里估计就是又一大沙漠了。”
同行的朋友说,如果把自家的牛羊拉过来根本活不成,因为他们东部地区的牛羊已经习惯了大口卷草吃。
巴依拉格也在路上看到不少支援车辆,在这个危难时刻,草原儿女们守望相助。
在卸草时,牧民们连掉在地上的一把草都不愿意浪费,“谁能想到游牧民族有一天对于草都是一种奢望。”巴依拉格说。
不过他也明白,这些牧草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冬季才是牧民最艰难的时候。
过冬
每谈到过冬,阿拉坦陶力古尔都要先叹上一口气,秋天的牛价要是还这么低,他实在狠不下心将牲口处理掉。如果留着它们过冬,他粗略算了一下,要二三十万元,这让已经背着小几十万贷款的他根本无法承担。
隔着不远的吉雅巴图家还算幸运,8月的第二天下了一场雨,说不上大,但草也长起来了,如果牲口能在这一个月里上了膘,他就准备卖掉一大部分,给过冬减轻压力。
当前,受大范围降水影响,内蒙古全区大部分地区干旱已得到缓解或解除,干旱面积占全区三成,以轻旱为主,主要分布在牧区;较差墒情近四成,接近去年同期,明显好于历年同期。
阿拉坦陶力古尔家附近的不少牧区在8月初都得到了雨的眷顾,如今,他还在盼着下一场迟迟未来的雨。不过他也明白,即使现在下了,这场雨怎么说也是太迟了,草原上已经生不出硬草来,只能长些杂草,天冷下来,一阵大风就能将这些杂草刮走。
阿拉坦陶力古尔也对未来充满担忧,“就怕明年还不给下雨。草根都死了。”
“内蒙古牧区干旱是常态,大部分牧区深居内陆腹地,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频次相对较少,且降水量小。”张存厚说,“牧区抗旱减灾措施相对单一,几乎没有灌溉,且地下水补充非常有限,自然降水就成为大部分牧区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而今年中西部降水异常偏少。”
张存厚认为,中西部牧区干旱发生、发展的态势近年来明显偏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倩同样表示,从多年气象数据来看,内蒙古近几十年来呈现明显的气候暖干趋势,对牧民生计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雨热可能呈现不同期的特点,协同灾害,即旱灾与高温、雪灾与低温同时发生的灾害可能会更加频繁,必然会给畜牧业带来更大的冲击。
关于灾害应对,张倩表示,在日常中,要加强政府各业务部门、科研单位、牧民三者间的交流合作。
从灾害救助的“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三个核心环节来看,张倩认为,首先要做好灾前预防,在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专业优势的同时,可以利用当地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本土知识。还要提高牧民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牧民合作,降低受灾中牧民的抗灾成本。在灾后恢复上,可通过提供草料补贴或畜产品价格补贴等方式,帮助牧民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七八月向来是草原上最惬意的日子,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披上摔跤服,跨上马背,搭上弓箭,欢度那达慕,庆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