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36个!美国立法热情空前的荒唐真相
“他就像一个大半学期都不及格的学生,通过熬通宵的方式,在早上6点卡点把期末论文塞到教授办公室的门缝。他虽然拿不到A,但老师也不会给他F。”
这是美国“政客”新闻网站,对美国总统最新的评价。
赶在这个月,拜登接连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就在8月25日,拜登还签署了一项旨在实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行政命令。
目前,拜登任上签署的法案数量,已经超过了奥巴马八年任期内的法案数量。
这些法案,被美国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成为美国政治体系良好运转的标榜,被一些人奉为治理国家和解决问题的圭臬。
但问题是,这些法案,真的有用吗?
从这几个维度,能看清美国法案的“真正面目”。
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统计后发现,到8月23日,本届国会议员已经提交了21693个提案,平均每天提出36.3个,是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
但看似前所未有的立法热情,只是徒有其表:
21693个提案中,有15882个提案——近73.2%仅仅停留在提出阶段,甚至都没有被讨论过。
美国的立法流程冗长复杂,一个提案必须要在议员的任期内走完全部流程,否则即便是“临门一脚”,也会变成废纸一张。而这15882件提案,从一开始就是废纸一张。
曾经做过美国众议员立法助理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告诉谭主,这73.2%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或者极富争议性因而无法获得两院审议通过的提案。
谭主注意到,2021年2月18日,一名民主党众议员就提交了一份给州内山峰改名字的提案。
信强告诉谭主,类似于这样的提案占这么高的比重,足见美国提案质量下降之严重。
要知道,当下,美国深陷几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危机之中。
政治层面,前总统被“抄家”,打破美国过去200多年的政治默契,创下两党“斗争之最”;
经济层面,美国通胀高企,石油等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推高“物价之最”;
社会层面,种族主义等毒瘤加剧美国社会撕裂,面对恶化的安全环境,更多美国人只能选择武装自己,完成购枪身份背景审查的人刷新“历史之最”。
危机也带来了行动,让议员们提案的数量猛增,但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些提案,真的解决问题吗?
有一个观察的视角耐人寻味。今年的第一、二季度,苹果、亚马逊、英特尔等公司的游说支出先后创下新高——提案多了,企业的游说支出多了,议员们得到的利益,也变多了。
共和党参议员马克·卢比奥,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去年开始,卢比奥提了892个提案,涉及能源、医疗等多个行业。
营造兢兢业业的表象,像冲KPI一样地发起提案,为的是实打实的利益。
提案提越多,政治献金也越多
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抓取了2020年至今给卢比奥政治捐款的公司发现,金额排名前20的公司,恰恰集中在能源、医疗等行业。
卢比奥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还曾被评为国会负债最多的参议员。如果不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左右逢源,那单凭这样经济实力的卢比奥,当然拼不过那些自掏腰包竞选的议员,到时候,卢比奥能否保住自己议员之位,都难说。
从这个切面可以看出,这些提案,想要解决的,不是美国国内问题,不是美国民众的腰包问题,而解决的,是自己腰包的问题。
自就任以来,拜登一共签署了173个法案。其中,有四个法案很特殊,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它们都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法案。
8月16日,拜登签署了总价值约为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这是包含了美国史上最大规模气候投资的法案;
8月9日,拜登签署了总价值约为2800亿美元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这是包含美国二战以来最大规模产业政策的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