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苦虽然累,但有付出就有回报,有汗水就有收获,有工作机会就有希望。
需要钱的人,谁不希望工作机会多多益善?
双方你情我愿,在劳动法保护下,光明正大的购买服务行为,有些人却非要横插一杠,给别人加上一把巨大的道德枷锁。
实际上,仔细分析网络上诸多“为穷人的尊严”发声的尖酸评论,实际上也映照出了一些人心中关于职业的高低贵贱。
同情,必然带着一种俯视的姿态。
而这种带着距离感的俯视和同情,往往是要闹笑话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具体的人。
然而一旦站到了道德高地上,人们热爱虚幻的道德优越感,远远胜过真实的人的处境。
还记得大凉山孤儿的故事吗?
2017年,有媒体曝出,成都的一家俱乐部组织了一批未成年人打拳,在六角笼里打“表演赛”:
这些孩子,大多是来自四川凉山的贫困儿童。视频一经曝出,争议便纷至沓来:还在义务教育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失学了?未成年人,怎么成了圈钱的工具?
无数网友群情激奋,指责视频中的恩波俱乐部用孩子牟利,耽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要求将这些孩子们都送回去读书。
在舆论压力下,当地只好出面,把俱乐部的孩子们接走,安排他们入学读书。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并不想离开俱乐部,不少孩子甚至痛哭流涕,拒绝签字。
这些离开凉山的孩子,不少都是孤儿。他们的故乡,已经被艾滋、毒品、贫困重重包围,留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只有绝望。
第一批孩子,就是当地民政部门的一位领导,抱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想法,介绍到恩波俱乐部的。
在这里打拳,不仅能保障衣食无忧,还提供了一条未来的可能:做职业运动员,改变命运。
在大凉山这样的地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可是,以拯救孩子的名义,很多人却要把他们送回去。
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永远不用处理真实的困境与危险,只要站在干岸上,“哪管他洪水滔天”。他们的正义,有时候反而是将他人推向了深渊。
无论如何抗拒、不解,孩子们最终还是被带离了俱乐部,由十几名监护人接回了凉山。
好在几个月后,故事有了一个两全的结局:恩波俱乐部取得了体校的资质,自愿留在那里的孩子,除了练拳,也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幸运。
那些指手画脚指责恩波俱乐部的人们,大多数从来没有到过凉山,没有为这里做出过任何贡献。
他们所寻求的,不是给苦难者更好的出路,而是遮蔽他们真实的困境,换取一种虚幻的道德胜利。
他们并不在乎当事人如何生存,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那一点空洞的“正确道理”。
郭德纲的相声里讲过一位大善人的故事: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是个心地善良的富人,他常对人说,我这人心善,见不得穷人!看见穷人就掉眼泪。
那怎么办呢?
他把方圆二十里内的穷人都轰走了。
这些流落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并不重要,王老爷子们还有很多事要忙,很快,他们就会迎来下一个发善心的机会。
发发善心,就把别人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对道德优越感的追逐,几乎是一种人性的弱点。
获得这种优越感太容易了。网络时代,只需要在空调房里敲敲键盘,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正义感”。
但反过来,未知全貌的恶意揣度、站在道德高地慷他人之慨,往往可以轻易毁掉别人的生活。
几个月前的上海,我们已经亲眼见识过这样的事情了。
在上海人民足不出户的时期,外卖小哥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穿行,为无数市民雪中送炭。
虹口的一位送菜小哥,也是这些了不起的骑手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