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受了一位女顾客的委托,为顾客的父亲送菜。
她的父亲是一位听障老人,独自一人居住在青浦。由于不会抢菜,这位顾客委托快递小哥给老人送一些饭菜和物资。
带着这份救命菜,外卖小哥从虹口到青浦,穿越27公里,足足走了四个小时,终于在凌晨把它送到了老人手上。
女顾客执意要表示感谢,但是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都被小哥拒绝了,最后,顾客给小哥充值了200元话费。
这个故事,本该是今年上海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但是当有人把这个故事放上网之后,情况发生了180°的大转变。
在评论区,网友们关注的既不是小哥的义举,也不是女顾客的孝心,而是200元的打赏。
“太少了”,他们说。
这些留言仿佛在说,她转账的200元,不是在表达感谢,而是在表达鄙夷、歧视、侮辱……
女顾客不得不一一回应对她的种种质疑。
200元是在小哥出发前就已经转账,在事先并不知道路途如此困难;
自己的家庭条件也不好,200元是量力而行:
女顾客先是找到了最初转发这件事的博主帮忙澄清,后来外卖小哥本人也站出来呼吁,不要网暴女顾客:
但网暴并没有停止,甚至有人挖到了女顾客的个人隐私,开始大肆传播。
几天后,最初转发这件事的博主更新了女顾客的消息:
因为不堪网络暴力,她选择了跳楼自杀。
外卖小哥在暗夜中奔走,委托者则送上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感谢,这个温暖的故事最终毁于流言的风刀霜剑,没有人为此道歉,他们只是在为自己以为的“正义”发声而已。
发生在河南的“小凤雅”事件里,我们也见到了类似的情形。
2017年,一名叫王凤雅的女童患上了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罕见病,这种疾病需要巨额的治疗费用,小凤雅一家,只是河南太康的普通农民。
小凤雅的父母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募捐,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帮助。
但几个月后,小凤雅还是因为医治无效去世。
很快,有人爆料,小凤雅的去世,并不是因为医治不力。小凤雅的父母以她的名义募捐了15万元的巨款后,拿这笔钱去给儿子做了唇腭裂手术,却置绝症的小凤雅不顾。
知名大V更是在微博上声称,小凤雅是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
一时间,关于关于“重男轻女”、“诈捐”、“虐童”的指责淹没了这个家庭。
小凤雅的母亲在朋友圈澄清,确实带儿子做了兔唇手术,但费用是由另外一家慈善基金会赞助,与网友捐款无关。
当地警方的调查也显示,小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基本都用在小凤雅的治疗上,没有所谓“诈捐”。
对小凤雅一家最严苛的指责,就是滥用善意。给小凤雅的捐款,应该而且只能用于治疗费用。
严格意义上说,小凤雅的母亲确实“挪用”了一部分捐款,比如把给小凤雅的捐款拿来买奶粉、玩具。
除了小凤雅,这个家庭还有四个孩子、两个老人需要赡养,小凤雅的妈妈已经辞职在家,小凤雅的父亲则是一个智力障碍患者。
他们面临的是叠加在一起的重重苦难,看客却要求他们实践一种真空中的道德。
在“诈捐”、“虐童”的传闻流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甚至等不及让小凤雅的家人发声,就冲上来,在舆论上判了他们死刑。
事实反转之后,小凤雅的家人依然每天收到数十条辱骂短信。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家人都觉得非常冤枉,也很屈辱,他们愤然把仅剩的一点善款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并对媒体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要,只想要一个道歉。
回看前面所有的案例:
骂坐轿子的人欺侮劳动人民,可以把自己包装成为劳动者权益发声;
举报赶走大凉山孤儿的人,也可以说自己给未成年人争取了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