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续5天体验高温下的 “日结工”:时薪20元左右,工位温度达36℃
闷热的仓库,风扇吹出的也是热风。尽管大多数时间记者只需要坐着对鞋盒扫码,但依旧出汗不止,汗水从额头流入眼内阵阵刺痛。从凳子上起来,裤子都直接黏在屁股上。一天下来,衣服上清晰可见白色汗渍。
记者工位附近的环境。
记者手持温度计在防爆扇前实测温度为35℃。
工作间隙,记者多次用温度计实测工位温度最高为36℃,即使在防爆扇前测量,也有35℃。不过,德淼劳务告诉记者高温费做满一个月为200元,“请假还要扣钱。”
青浦的仓库则只有一个朝东的进出口,同样没有空调。工作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开工前记者向一位在这里多日的工友询问仓库内热不热,他对着风扇掀起衣服,边扇风边说,“外面得有37、38度,里面得有40度。这上面是铁皮的,晒了一天你说热不热。”
记者在青浦仓库工作的首日当天中午1点,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下午2点,徐家汇站最高瞬时温度达到了40.6℃。
流水线上虽然每隔近40米就悬挂有1台鼓风机,但只有站在特定的角度才能吹到风,由于需要来回走动检查环保袋中是否装满快递盒,固定位置的鼓风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结束工作后一身臭汗。
青浦仓库外景。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冰雹+雷雨+大风+雷电”的预警信号,而就在开工前一小时,天空下起了雨,感觉凉快不少。即使如此,记者当天晚上6点在流水线上实测,温度依旧有33℃。
这份工作没有高温津贴,记者向其他工友询问,他们也很诧异“日结工怎么会有高温费?”
长期研究劳工社会学的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博士许峰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政府部门有必要对高温补贴的执行标准做更细致的规定,考虑具体的职业和工作情况。
“特别是放松劳动关系与高温津贴的捆绑关系,因为真正需要拿高温津贴的一线劳动者大多都是劳务关系,甚至是临时工。”许峰说。
问题二:工人从哪来?计算机专业学生暑期“实习”搬运工
今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的行为准则,为实习管理划定了“红线”。
《规定》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并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原则上不得跨专业大类安排实习,不得仅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
截图自教育部官网。
此外,《规定》还要求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分别选派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
记者发现,正值暑期,工作的两家仓库内都有不少“00后”。其中一位工友小王今年17岁,就读于某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
“实习明年1月结束,学校要求我们实习满6个月,否则会‘卡’毕业证。”
7月初,小王和20多位同学来到了嘉定的这家仓库,时薪17元,他说自己是“被学校骗过来的”,“来之前没说是搬箱子、推箱子。”
出发前,他和父母签署了学校下发的空白“知情同意书”与“三方实习协议书”,实习项目、实习岗位、乙方实习指导人员等信息他都不清楚,至今他也没拿到盖了章的完整协议。
谈起工作感受,小王说自己的工作不是推箱子、就是开箱或者搬鞋盒,在这也根本学不到和专业相关的知识,一天下来“回去只想葛优躺”。
“幸好我的宿舍是4人间,还能休息好点,其他都是8人间。”住宿免费,小王只需和室友平摊水电费,此外仓库的工作午餐也可以报销,开销最大的是晚饭,因为没有厨具,他只能天天叫外卖。
虽然在仓库工作还未满1个月,不过小王的同学“已经有不少跑了,他们毕业证也不要了。”
发稿前,记者致电小王所在学校的一位刘姓老师,对方表示计算机专业今年有近20人在嘉定这家仓库实习,“去之前我们都说清楚是去做客服的,家长也签了知情同意书,是双向选择,不是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