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于结婚的意愿如何,身边的年轻人结婚好像变晚了,结婚的人也变少了。
数据证明,这不是错觉,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创下了自1978年以来的新低。
为了更直观地解释,这里先简单科普下“结婚率”的计算:结婚率,就是当年登记结婚的对数,占同期总人口数的比例。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看上面的公式。
再细点儿,我们来看看各个省份的数据,倒数前五分别是:河北、黑龙江、山东、浙江,和——上海。
2020年,上海的结婚率只有3.75‰,对比全国平均的结婚率,低了不少。
其实不止2020年,这么多年上海人的结婚率一直是全国倒数。简而言之,别看这些年轻人满嘴说:“甜甜的爱情什么时候轮到我”,三天两头地给CP盖民政局,真到了自己身上,又不怎么想结婚了。
而其中最不想结婚的,就是身处一线城市的上海年轻人。
说起上海,不少人的印象都是有腔调、懂生活,或者有钱、会享受。上海的经济不用多说,2020年,上海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人均155613元。
经济好,不应该更有余力结婚吗?
其实恰恰相反,尽管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但大致上,呈现出结婚率与GDP负相关的趋势。
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山东、浙江、天津、广东,结婚率往往偏低。相对欠发达省份如贵州、青海、宁夏、西藏等,则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对结婚意愿有着“双重挤压”效应。在上海,80岁的老奶奶会在阳台绑上巨大的粉红蝴蝶结;路边看似不起眼的鞋匠,可能捧着一杯手磨咖啡。
毕竟上海无论是便利店总数,还是咖啡店人均数量,都高居全国榜首。
在花钱享受生活这方面,上海人从不亏待自己。202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1.8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商品销售总额预计16万亿元。
《小时代》里有句知名台词……不是你们想的那句,是:“谁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当有些事情你用金钱做不到的时候,只是因为你的钱不够多。”
这句话的三观咱不评价,但不得不承认,上海的确让年轻人见足了世面。无论哪种需求,都有更多满足的方式。
“结婚生子”逐渐从必经之路,退化成了人生选择之一。
“到了结婚的年纪,该凑合就得凑合”,这样的观念在上海滩吃不开。不结婚、晚结婚承担的舆论压力,也小一些。
有个段子说,上海年轻人的标配,就是咖啡、自行车、花、狗的随机组合。
这几个标配里,没有对象,也没有孩子,但是有狗。
只能说,不愧是你,结婚率长期倒数,但宠物年人均消费全国第一、“丁克”搜索热度最高的——上海。
发达的经济、多样的选择,的确让有些人可以不结婚,但也让有些人难以选择结婚。
有调查显示,有54%的未婚男性、34%的未婚女性受访者,因“经济条件不支持”而拒绝婚姻。
爱情很丰满,钱包相比之下就很骨感——这一点,在上海表现得更加明显。
上海名媛顾里有云: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与婚姻一起产生的还有房贷、车贷压力,往远了说,也可能有育儿、教育压力。这些让年轻人踏入婚姻时,很难只考虑爱情。
金钱之外,影响结婚率的,还有教育。总体上看,受教育程度会延缓结婚意愿。而上海的人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位于全国第二。
当然,你可能也注意到,北京的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水平都不比上海弱,为啥北京的婚姻率却没那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