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昭东 环球时报记者 付鸿烈 丁雅栀】液化天然气(LNG)船火了。截至9月2日,Flex LNG和Golar LNG今年迄今的涨幅分别为48.2%和98.1%,在世界经济多个行业低迷背景下,这样的数字格外醒目。LNG船成为香饽饽,背后是国际能源市场的巨大震荡,俄乌冲突下,经济制裁、油气禁运都已成为武器。与美国站在一起制裁俄罗斯的欧洲,如今面临严重的油气危机,借助LNG船储气成为欧洲多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世界的LNG船本来就运力有限,且制造周期相对较长,构成了欧洲解决能源危机的“瓶颈”。世界多国争抢LNG船,中国会受影响吗?
供不应求
“在欧洲对俄罗斯采取制裁措施后,‘北溪1号’、‘北溪2号’管道输送的天然气也在减量,因此很多欧洲国家都选择转向进口液化天然气”,8月29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对《环球时报》记者称。
但值得注意的是,液化天然气需要通过在零下161.5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进出口,其运输方式极度依赖海运。董秀成表示,“全球LNG船的数量有限,欧洲的能源担忧蔓延至日韩,运输船供不应求,这才导致了LNG船的费用大幅上涨。”
据了解,目前全球700余艘LNG船掌握在货运公司以及天然气贸易商手中,液化天然气运输与天然气交易方式类似,采取市场化的订单制,遵从“先到先得”或“价高者得”的原则。液化天然气运费价格评估机构Spark Commodities的报告显示,在多方竞价之下,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费已超过10万美元(约合70万元人民币)。
在利益面前,液化天然气贸易商们正在疯狂预定船只。8月17日,韩国大宇造船因旗下玉浦造船厂为新加坡天然气运输巨头BW Group按时交付2艘LNG船获得了200万美元的特别奖金。
据韩联社报道。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球新船订单量为210万修正总吨(CGT),其中韩国承接116万修正总吨(19艘),占比55%,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承接62万修正总吨(35艘),以30%的占比排名第二。
国际船舶界权威认证机构英国劳氏船级社预计,韩国和中国的6家专业LNG船制造商年产量为70-80艘。而据能源咨询机构Rystad Energy预测,由于订单激增,作为LNG船最大建造国的韩国造船业产能全满,最快要到2027年才能承接新订单。
但董秀成提出,在短期内欧洲“亏气”的情况还将持续,原因是LNG船制造难度高,生产周期需要以年计算,远水不解近渴。另外他强调:“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进口液化天然气的能力。这要求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国必须有能够建设大型的天然气液化设施的港口,而进口国也必须在港口修建天然气再汽化设施。“这次德国深陷天然气危机就是因为没有满足条件,无法直接从港口接收液化天然气。”
最新消息显示,德国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已于今年7月开启动工,但最早投入运营的时间也需等到明年年初。
对中国影响有多大?
在动荡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以及LNG船极度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是否会受到影响同样引发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的能源供给中,天然气的占比不到30%。我国一年大概消耗3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仅有三分之一依靠进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道:“中国进口天然气的来源国不仅有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卡塔尔,还有美国和土库曼斯坦,结构相对稳定。”
而针对液化天然气运输价格推高的情况,林伯强称,“相较于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情况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虽然中国同样面临油轮价格和LNG船租金上涨的问题,但中国对其依赖性并没有那么强。中国进口的天然气大多数是通过管道,海运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只占很小的比重,而且中国有自己的LNG船,因此运输导致的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对中国来说相对可控。”
据了解,中国LNG船数量即将突破百艘。此外,中国本土造船厂还接到了大量国外订单。中国船舶集团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该厂累计手持订单243艘,2088.7万载重吨。同时,中国可运输17.4万方液化天然气的大型LNG船也已研发成功,这一船舶的出现将为我国的天然气发展带来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