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气市场的上下链条,全都进入了相互抬价的局面。
要知道,这些多出来的成本,可都得由买方,欧盟国家自己来承担。欧盟内部没有达成统一出价、统一收购的默契,就会把全球天然气市场的杠杆“撬”到欧洲市场。
英国发起了“冻结利润,而非人民”的抗议
既然在“开源”问题上欧盟各国“各自为战”,无法协调统一,欧盟决定想办法从“节流”上进行干预。
1个多月前,欧盟提出过一项新的政治协议,根据这项协议:
要保障欧盟的能源供应安全,在未来8个月的时间里,欧盟成员国需要根据自愿,在过去5年平均消费量的基础上,将天然气需求减少15%。而节约下来的天然气富余量,可供各国间的调剂补充。
不过,在见识过欧盟各国不惜代价“囤气”之后,这种人人自危的苗头让欧盟不得不在“自愿”后加了半句:
若届时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等情况,欧盟将采取强制措施减少天然气需求。
据欧盟解释,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担心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会扭曲欧盟的统一市场。
怕什么来什么,欧盟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混乱。
而“强制”这个词,也引发了欧盟成员国的极大反对,有的国家直接质疑,欧盟有“越权”之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经济专家董一凡告诉谭主,根据欧盟的运行机制,在没有各国授权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单方面出台一个政策,然后要求其他国家强制执行,是不符合欧盟法律的。
站在欧盟的立场上,协议的初衷是要让欧盟各国以尽可能小的集体让步,来守住欧盟能源安全的底线。
但站在欧盟成员国的立场上,欧盟出台的政策,其实并不能和自己的国情相匹配——各个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对某些国家来说,并不算危机。
西班牙的天然气来源,就不依赖俄罗斯的管道。西班牙副首相兼生态转型大臣就表示,不愿意为了非西班牙的问题,来付出经济上的代价。
而匈牙利,是欧盟成员国中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达到了80%,节流15%,根本解决不了匈牙利的能源危机。
匈牙利外长就直言批评,“这是不合理、无意义、无法实施和有害的建议。”
欧盟委员会,里外都不讨好。但危机面前,欧盟委员会总要体现自己的作用,这也正是欧盟不惜越界,也要提出这条政策的原因。
敲定协议最终版本的会议前,西班牙代表与德国代表进行了点对点的交流
两周后,15%的节流协议得以通过。但最终的版本,是这样的:
出现供应短缺时,成员国要减少天然气需求的15%。同时,针对不同成员国的特殊情况,为提高协议执行的有效性,欧盟对部分成员国予以部分或全部义务的豁免。
岛国爱尔兰、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与欧盟天然气网并不连接,即便是省下天然气,也无法给别的国家用,节流义务可以完全豁免;
紧挨俄罗斯的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还没有正式从俄罗斯电网转到欧盟电网,强行限气可能导致供电直接中断,它们的义务也可以豁免。
天然气储备率超出指标,或能源结构严重依赖天然气、过去1年天然气消费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也可以获得义务豁免。这一条可以囊括的国家就很多了,捷克、丹麦、波兰、保加利亚、希腊、斯洛伐克等国,都在其列。
......
算下来,欧盟一共27个成员国,可以受到特殊照顾的国家,加起来要占到一半左右。
政策是推出了,却是个严重缩水的版本。
从不同视角来评估这项缩水后的协议:
对于欧盟整体来说,只要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按照协议执行,这项协议就没有意义,不只是预设的目标无法达成,而是在危机面前,一旦有人选择脱离集体而自保,则会让集体陷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恶性循环中;
对于任一欧盟成员国来说,完全寄希望于其他26个成员国能够在危机面前做出步调一致的牺牲,最终所要承担的风险和代价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