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管涛,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所遭遇的人民币汇率下修调整,早在2018年就经历过,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拥有更加强劲的基础收支顺差和更加稳健的民间对外负债,具有更强的抵御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冲击的信心和底气。各方要平常心看待汇率涨跌,不要过度解读、过度反应。
自3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冲高回落以来,至今经历了两轮较快的调整。第一轮是4月20日~5月16日,人民币一路跌破6.40至6.70的关口,16个交易日,累计下跌6%稍强;第二轮是8月15日~9月2日,15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稍强。现在,人民币离整数关口又近在咫尺。关口之前,对于外汇形势失控的担忧又日渐增多。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早在四年前就发生过类似的调整行情
当时,经历了2015年“8·11”汇改初期的高烈度冲击后,人民币汇率于2017年止跌回升。当年,人民币不仅没有破“7”反而升值6%以上,外汇储备也没有破3万亿美元,反而增加1294亿美元。2018年初,人民币延续升值走势,一季度又涨了近4%,升破6.30比1。但4月份以后,随着美元指数反弹和经贸摩擦升级,人民币震荡下跌,到10月底跌破6.90,七个月累计下跌近10%(见图1)。
今年3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从6.30一路震荡走低,到9月2日跌破6.90,六个月累计下跌近9%,跌幅与2018年那次大体相当(见图1)。当然,这波调整不能说已经结束,但至少可以说明,类似的调整,市场早已经遭遇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2018年那波调整过程中的外汇市场表现,对今天有一定参考价值。从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差额(下称“银行结售汇差额”)看,2017年虽然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但除8月份有少量顺差外,其他月份均为逆差,全年逆差851亿美元。所以,当年人民币升值与外汇供求无关。2018年一季度人民币继续升值,当季各月结售汇依然逆差。反倒是4、5月份,人民币重新走低之初,连续两个月两三百亿美元顺差,6~9月份均为逆差,10月份又转为顺差。4~10月份,累计顺差70亿美元(见图1和图2)。
这主要是因为经历了持续一年多的人民币汇率反弹后,市场被压抑的结汇需求在人民币回调之初迅速释放。2018年4、5月份,人民币从6.20跌至6.40时代,不含远期履约的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均值为63.9%,较2017年1月~2018年3月(升值期间)均值跳升7.0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为54.2%,下降3.0个百分点。2018年6~10月份,人民币进一步从6.40跌入6.90时代,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均值回落至59.2%,仍高于前期升值期间均值2.3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回升至57.3%,与前期均值基本持平(见图1和图2)。今年外汇市场表现与2018年类似。3、4月份,人民币从6.30跌至6.50时代,银行结售汇连续两个月较大顺差,顺差合计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倍,前两个月合计顺差84亿美元,同比下降89.5%。同期,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均值为58.4%,较2020年6月~2022年2月(升值期间)均值跳升4.5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为57.7%,下降2.2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5~7月份,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弱,从6.50进入6.70时代,银行结售汇除5月份40亿美元少量逆差外,6、7月份继续顺差,3个月累计顺差42亿美元,仍属于基本平衡、略有盈余。同期,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均值回落至55.8%,仍高于前期升值期间均值1.9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回落至52.7%,较前期均值低3.1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这显示市场主体趋于理性,“低买高卖”的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11月至2022年7月的45个月期间,银行结售汇逆差的月份有11个,其中仅有2019年6月逆差过百亿,达到133亿美元,其他逆差月份规模均为两位数。特别是人民币破“7”的2019年8~12月份和2020年2~7月份的11个月中,有5个月份为结售汇逆差,平均逆差29亿美元,其他6个月份均为顺差,平均顺差103亿美元。其中,2020年5月,人民币跌破7.10,跌至十二年来新低,当月录得结售汇顺差208亿美元(见图1和图2)。
最近这波汇率调整的市场冲击或小于4、5月份
今年3月份以来的两波人民币汇率快速调整行情中,虽然最近这轮调整又跌到整数关口附近,但累计跌幅远小于4月底5月上中旬那波。同时,从以下几点看,与上次快速调整时期相比,这波调整造成的市场冲击可能更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