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台风“轩岚诺”远离,“包邮区”人民松了一口气。
作为西北太平洋区域2022年首个超强台风,“轩岚诺”尺度大、持续时间长、风圈范围广,从西北太平洋一路直冲东海海域……所幸其在9月5日下午越过上海同纬度后,继续向着东北方向移动。
成为“风王”
“轩岚诺”天生不凡。
8月28日下午,它在北纬25.9°区域生成。这比一般台风生成区域(南北纬5°-20°)的纬度要高不少,实属罕见。
究其原因,和大气环流形势,以及今夏的极端高温脱不了关系。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韩宁解释道:“之前两个月,副热带高压长时间占据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副高盛行的下沉气流让海表温度急剧上升,同时海里集聚了大量热量,为台风生成提供了非常好的热力条件。”
8月30日15时10分,此时“轩岚诺”已加强为超强台风级,风眼清晰。 微博@中央气象台 图
随后,“轩岚诺”在24小时之内(8月29日2时至30日2时) “连升三级”,从强热带风暴级升级为超强台风级。这时,它风眼清晰、环形结构完整且紧凑,个头不大但是强度很强,属于“短小精干”的力量型选手。
8月31日至9月1日凌晨,“轩岚诺”在“藤原效应”影响下,吞并了其南侧的热带低压。微博@中国天气 图
在8月31日至9月1日凌晨,“轩岚诺”一举完成了两件大事。
首先,它成功完成了“眼壁置换”。这是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常有的一个自身结构调整的过程,置换成功后,“轩岚诺”的台风眼由小变大,维持力量变得更加轻而易举。
9月2日,“轩岚诺”徘徊少动,强度降级。微博@中国天气 图
第二件事是在“藤原效应”的影响下,它吞并了其南侧的热带低压。“藤原效应”也称为“双台风效应”,通常指两个热带气旋相距1000-1500公里以内时,它们的旋转路径会受彼此影响,呈现出接近甚至合并的趋势。
“轩岚诺”自此摇身一变,从“短小精干”的台风成为了一个“巨无霸”台风,羽翼更加丰满。
副热带高压被一分为二后,“轩岚诺”处在东西两部分之间的鞍形气压场中,由于引导气流较弱,它保持在原地回旋,这也导致海洋深层温度较低的海水上翻,“轩岚诺”减弱为强台风级别。
9月4日11时左右,“轩岚诺”再次升级为超强台风。微博@中央气象台 图
不过,在进入东海海域后,由于东海海面的温度较高,“轩岚诺”又一次吸取了很多能量。9月4日11时左右,它重新升级为超强台风。对此,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周冠博表示,在东海海区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的台风非常罕见,全球变暖、拉尼娜现象是造成“轩岚诺”如此特别的幕后推手。
V型走位
“轩岚诺”的奇特还在于它的“V型走位”。中国气象局说,“轩岚诺”走出了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出现的独特路径。
生成之后的2-3天,“轩岚诺”呈快速爆发式增长,稳定地向偏西方向移动。这还是和当时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有关。“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作为引导气流,使台风稳定地向西移动,成为其前期移动的趋势。”韩宁表示。
走着走着,8月31日开始,“轩岚诺”逐渐向西南转折。
这归功于它刚吞并的热带低压。韩宁说,该热带低压在“轩岚诺”的南侧,这位“小兄弟”被吞并的同时也引导着“轩岚诺”朝西南方向移动,成为其第一次路径上的转折。
而后,恰逢北面有高空槽过境。南北两面都有低值系统影响,副热带高压瑟瑟发抖。抵不住两大“对手”夹击,副高出现了“断裂”。
韩宁打了个比方,“副热带高压为东西向呈条状分布,就好比我们平时在捏一个面团,从北面和南面,两个手指一掐,这样一来,整个副高带就断裂了。”
副热带高压被一分为二,断成东西两环,也给台风打开了北上的通道。只是,“轩岚诺”一度卡在东西两环形成的鞍形气压场中,加上引导气流较弱,它不得不在台湾以东洋面保持原地回旋,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