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欧陆法西斯风潮迭起,英国国内人心浮动,随后二战爆发,战火波及英伦。尽管不情不愿,特殊事态下,乔治六世还是挑起重担。他努力克服自己的口吃,频频发表演讲,到瓦砾堆中安抚和鼓励普通民众。
这一切都被伊丽莎白看在眼里。
21岁生日当天,她通过BBC发布广播演讲称:“我宣布,我的整个生命,不论长短,都将奉献给我的人民,为我的人民服务,为英联邦帝国服务。”
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病逝。当时,伊丽莎白正在肯尼亚度假,不得不即刻归国继位。“重任落在了肩上,那就竭尽所能把它干好,慢慢地就会习惯了。”
在登基25周年庆典上,她重申了自己21岁生日时立下的誓言:“最初立下这个誓言时,我年纪尚小、资历尚浅,但我从不后悔,也不会食言。”
在她看来,这就是自己的命运。“王室的传承性才是最重要的。”
懂平衡的君主
成为女王之后,伊丽莎白必须善用平衡之道。
如果她过于矜持,就会失去对人民的亲和力;而如果过于平民化,又会丢掉女王这一身份的庄严。
与英国历代国王相比,伊丽莎白面临的要求尤为苛刻。她要履行的职责是多重的:君主、妻子和母亲,但可供其参考的先例却几近于无。
终其一生,她都在努力寻求用自己的方式,维持多重身份下自我流露与王权象征间的平衡。
平衡之道需要极强的自我克制。关于这一点的培养,在她尚未成为王储时便开始了。
“从小伊丽莎白二世就知道,哪怕自己摔倒了,也不能在公众面前哭泣,这是她必须遵守的行为方式。”女王的表妹帕梅拉·蒙巴顿回忆起两人的童年岁月时说道。
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亲王的婚恋故事曾被传为佳话,但钻石总有瑕疵,童话常有遗憾,这段感情也遭遇过绯闻甚至丑闻的冲击。她在婚姻中展现了十足的隐忍和包容。
作为王室的族长,伊丽莎白对婚姻的态度趋向传统。维系家庭就是维系英国人对王室的认同与归属——基督教教派圣公会是英国的国教,而离婚是圣公会非常排斥的行为。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左)和菲利普亲王。
她和菲利普亲王共育有三子一女。随着王室成员的扩充,女王需要考虑的事情也愈发繁多。
1997年,戴安娜王妃因车祸死于巴黎,悼念群众在白金汉宫和肯辛顿宫的栏杆下摆放了花束、毛绒玩具、吊唁字条以及别的悼念物品。当时流言纷纷,王室被架在火上。
在戴安娜葬礼的前一天,伊丽莎白发表了电视讲话。很少在公众面前表露私人情感的她,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儿媳,对她的离去感到悲伤。
丧礼当天,当戴安娜的棺木经过白金汉宫前,她低头鞠躬——身为英国的君主,女王是从不对任何人鞠躬的。白金汉宫也史无前例地降下半旗。
这些破天荒的举动消除了大半英国民众对王室的敌意。一个富有同情心的长辈形象通过电视传遍了世界,缓和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伊丽莎白二世(右)与戴安娜。
伊丽莎白二世总是希望弥合分歧,凝聚家庭,用以助益国家。
面对苏格兰对英联邦的离心力,她带着家人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庄园避暑,还让长子查尔斯和长孙威廉在苏格兰接受大学教育,力图拉近王室与苏格兰的关系。在她的维系下,苏格兰人对英国政府十分不满,对王室却充满敬意。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买账——去年11月底,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就“炒”了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不仅仅是英国的君主、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其他10余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元首。不过,近些年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过关于取消其元首地位的讨论。
伊拉莎白当年即位时,面对的其实已是一个分崩离析的“落日帝国”。后来,苏丹、加纳、尼日利亚等国纷纷独立。英国的军事与经济地位也一天不如一天——2017年底,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已掉出全球五大经济体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