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大闸蟹铁定错过中秋,收购价创近年新高
吴艳丽表示,暂时还不清楚今年兴化的螃蟹产量如何,据她预测,今年兴化的养殖蟹产量相比去年基本持平。
降低养殖密度或能应对高温
据新华日报报道,气象学家预计,类似今夏的高温天气,未来可能会继续出现。水产专家表示,为应对高温常态化趋势,养殖户养蟹的理念和模式亟待改变。
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首席专家潘建林建议称,明年省内蟹塘养殖要种植复合型水草,早期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中后期再种伊乐藻。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葛家春表示,除了复合型水草,可以种些黄花水葫芦,长得快、根系发达,形成浮床后根茎间空隙更大,通透性好,螃蟹可以到里面蜕壳。
潘建林还称,除了改变种草模式,还要调整养殖品种、模式,提早放养蟹苗。养殖密度也要减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则建议,蟹塘养殖产业按“863”模式精养,减少养殖密度,每亩蟹苗投放量从1000只减少到800只,回捕成蟹600只,亩产值3万元,螃蟹个头增加了,产量提高了。
“阳澄湖水系是弱碱性,养出的螃蟹味道就是有点甜,价格比市场同规格蟹要高出一倍以上。”徐跑称,今年高温,阳澄湖区养殖因“863”精养模式,养殖密度小而明显受益。
对于几位专家的建议,吴艳丽也表示非常认同。她称,降低养殖密度是为了养大规格,也能抵抗高温等风险,她和同事也一直建议养殖户降低养殖密度。只是在多数养殖户看来,保持原有的养殖密度能有比较高的产量,两者之间如何取舍,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