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提议全面消灭蚊子,这事儿有可能吗?有必要吗?
记者 | 李科文
编辑 | 谢欣
1
9月13日,国家卫健委在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749号《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的答复中提到,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以创新技术推动防制工作,探索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降低蚊虫密度水平。
国家卫健委介绍,近年来,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发布病媒生物控制标准66项,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重点媒介传染病疫情保持平稳并呈下降趋势。
蚊子虽小,但想全面灭蚊却并非易事。
南方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教授顾金保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我国传病蚊种主要包括伊蚊、库蚊与按蚊,而在城市地区蚊虫消杀则主要针对伊蚊和库蚊两大类。消杀的目标主要针对蚊虫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与蚊子成虫阶段。由于蚊幼虫必须在水中生活,因此对于幼虫阶段,消杀目标是清除幼虫的孳生地,例如在小区内或周边环境中翻盘倒罐,清理隐蔽区域的积水等。而在成虫阶段,则要采用杀虫剂例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定期大面积系统消杀。该类杀虫剂普通喷洒量对人体危害小,家用的喷雾杀虫剂也多是拟除虫菊酯类。
顾金保认为,消杀蚊虫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把蚊虫这种媒介生物灭种,即便小局部的试点有可能实现,但是在大范围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蚊虫消杀的目的,实际上是有效抑制居住环境的蚊虫种群密度,降低传播疾病风险。而且他认为,全面消杀蚊虫并无必要性,因为目前并不明确蚊虫在生物链中的准确定位,推测即使成功将蚊虫全面消灭也可能会有新物种代替蚊子在生物链中的作用。此外,也并不清楚若将蚊虫全面消灭会对整个生态链产生什么连锁影响。
顾金保介绍,不同类型的蚊子消杀方案有所差异,例如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而库蚊则主要在夜间活动,所以选择消杀时间也有针对性。消杀人员主要于白天在成蚊栖息的潮湿、阴暗的地点对伊蚊进行消杀。主要于傍晚对库蚊进行消杀。此外,不同地区的蚊繁殖周期也不同。如广东地区,一年四季都有蚊虫孳生,因此在广东疾控部门常年都会有定期的蚊虫消杀工作。
此外,关于代表提出的“制订有效防治方案”的建议,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提到,国家卫健委不断加强蚊虫防制的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已达1097个,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蚊虫等病媒生物生态学、病原学和抗药性监测网络,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科学选择蚊虫控制杀虫剂提供了决策依据。
顾金保表示,各省市疾控中心会定期检测蚊虫的种群密度。如果蚊虫密度超过了标准线,会上报并派遣相应的消杀公司进行定点消杀。以广东省为例,据广东省卫健委最新蚊虫检测数据,7月上半月,全省共设置3000个监测点,控制传播风险的有2294个,占76.47%;低密度有597个,占19.90%;中密度有90个,占3.00%;高密度有19个,占0.63%。7月下半月,全省共设置3466个监测点,控制传播风险的有2692个,占77.67%;低密度有645个,占18.61%;中密度有112个,占3.23%;高密度有17个,占0.49%。
另外,关于代表提出的“加强灭蚊技术研究”的建议,国家卫健委答复表示,2008年以来,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支持对重要病媒生物监测和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等开展了研究,在病媒生物(蚊虫)高效自动采样装置、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媒介效能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在创新蚊虫控制技术研究方面总体仍较薄弱。
顾金保介绍,目前由于蚊虫抗药性严重与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危害,我国的科研机构正在探索各种新型的蚊虫防治方法。如昆虫不育技术(SIT),这个过程包括在专门的实验室饲养大量绝育的雄蚊,释放至野外与雌蚊交配。绝育雄蚊只能交配但不会产生任何后代,蚊虫密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在蚊虫控制中,通过大量释放大量不育雄蚊可以有效降低种群数目,起到预防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