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链”下南洋:印度本土巨头要抢夺中国企业的饭碗?
划重点:
- 1印度是苹果CEO库克青睐的对象,在印苹果工厂由2018年的7家上升至9家,占比达到4.5%。虽然数量不多,但印度工厂承担了苹果核心产品iPhone系列的生产重任。而为了不被挤出苹果供应链,中国供应商们闻风而动,在印度和越南设厂投资,筑造新巢。
- 2在这个庞大的科技产业链体系中,“果链”企业唯苹果马首是瞻。苹果轻微的一个举动,激起的蝴蝶效应,便迅速导致一场产业大迁徙。
- 3“果链”就形成了一个“围城”效应。城里的企业,疯狂内卷避免被踢走,城外的企业拼命压低售价力求挤进城里去。一旦拥有成本更低、品质更优、技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苹果便抛弃旧爱,另结新欢。作者:程诺,编辑:小市妹
据彭博社近日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本土龙头企业塔塔集团正与苹果公司在中国台湾的供应商纬创资通进行谈判,希望利用后者在产品开发、供应链和组装方面的专长,在印度建立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合资企业,组装苹果的iPhone手机。
抢夺中国企业的饭碗
曾经在中国身后苦苦追赶的越南、印度,试图在苹果产业链大迁徙的背景下扳回一城。
如今,时机来临了。
今年一季度,苹果“重仓”的长三角地区疫情反复,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在苹果分散供应链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解除封锁的东南亚存在感明显增强。
三星、鸿海、仁宝等重量级供应商纷纷下南洋,在电子产品的助攻下,越南一季度出口额超越深圳(超出约1800亿元),令外界侧目不已。
以越南为首的南亚各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抢夺走中国企业的生意。
根据苹果公布的历年200大供应商名单,2018年越南仅有15家,两年后就上升至21家。如今,越南的苹果工厂就达到了31家,聘请了16万工人。
印度也是苹果CEO库克青睐的对象,在印苹果工厂由2018年的7家上升至9家,占比达到4.5%。虽然数量不多,但印度工厂承担了苹果核心产品iPhone系列的生产重任。
而为了不被挤出苹果供应链,中国供应商们闻风而动,在印度和越南设厂投资,筑造新巢。
▲来源:公开资料
在这个庞大的科技产业链体系中,“果链”企业唯苹果马首是瞻。苹果轻微的一个举动,激起的蝴蝶效应,便迅速导致一场产业大迁徙。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最能赚钱的科技巨头,苹果不仅在产品结构和售价上“刀法精准”,更能通过操盘和驾驭全球产业链来攫取高额利润。
当前,智能硬件集成的元器件越来越多,劳动力成本也在持续上涨,苹果的盈利能力一度遭受巨大考验。iPhone硬件的毛利率就曾从最高峰时的74%,一路下滑至60%左右。
为缩减成本,苹果“指示”鸿海、纬创等代工厂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转移。2017年,富士康印度工厂开始为苹果生产iPhone SE;此后,苹果还将4个旗舰机的订单交给印度富士康,毛利率回血至65%以上。
印度逐渐成为iPhone生产主力军,2021年,苹果让印度纬创代工iPhone12,这一决定让其硬件毛利率再次突破70%,达到72%。今年4月苹果又委派鸿海印度钦奈工厂生产最新的iPhone 13系列。
在苹果的“授意”下,“果链”企业纷纷跨海越洋,在印度和越南安营扎寨。苹果产业链更像是一条利益链,在全球经济气候的变化下,向更有“钱景”的区域迁徙,攫取更高的利润。
只不过,在利润分配上,站在微笑曲线顶端的苹果掌握着话语权,甚至决定权。
彼时蜜糖,如今砒霜。
苹果的甜是在表层,如果没有独当一面的技术,或者强大的议价权,随时可能被抛弃。
在“果链”体系中,日本企业承担iPhone关键零部件,韩国公司包揽了显示屏和存储芯片,像三星、SK海力士这样的存储芯片巨头,其在苹果产业链中的地位几乎无可替代。
尽管我国企业在奋力向高端进发,但目前来看,中国“果链”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环节,如屏幕、摄像头、电池、无线充电等零部件及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