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链”下南洋:印度本土巨头要抢夺中国企业的饭碗?
这些企业在和苹果的恋爱纠葛中,上演着一幕幕“相爱相杀”的戏码。只不过,苹果都是那个拥有主动权的一方。
欧菲光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2016年加入苹果供应商名单后,欧菲光加速扩张,2016-2017年创造了有史以来公司最好的利润表现。
▲欧菲光历年利润情况,来源:同花顺
为了能与苹果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欧菲光不惜花费近15亿收购苹果“钦定”的摄像头合作公司,以获取相应的专利技术。
截止2020年年底,欧菲光与苹果相关的设备资产价值就高达32.82亿,占公司净资产的三分之一。
然而,去年3月17日,苹果宣布和欧菲光正式“分手”。
被踢出“果链”单之后,欧菲光一落千丈,2020-2021年合计亏损近46亿元。
市场认为苹果此举是对欧菲光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经营状况的否定,股价自此大幅下杀。
这样的故事还在信维通信、东山精密、欣旺达、瑞声科技等企业身上上演过。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与苹果合作就像是在刀尖上舞蹈,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而且,苹果对于供应商采取的是“养狼”战略。一手扶持果链公司,另一只手却不断养狼,扶持另一家供应商,以免一家独大挑战自己的话语权。
于是就会出现,苹果和一家企业还在恋爱蜜月期,背地里却大肆培养“备胎”。
这样一来,“果链”就形成了一个“围城”效应。城里的企业,疯狂内卷避免被踢走,城外的企业拼命压低售价力求挤进城里去。
一旦拥有成本更低、品质更优、技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苹果便抛弃旧爱,另结新欢。
东南亚崛起,中国的本土优势会不会被抢去?
TechNode统计指出,仅江苏、广东和上海三地的苹果工厂,就达到了全球苹果工厂的1/3,占中国苹果工厂数量的61%。长三角和珠三角依然是苹果“重仓”的区域。
在最新的苹果200大供应商名单中,位于中国大陆的工厂共有259家,依然是数量最多的国家。
位于日本的工厂数量位居第二,两年来,在日本设立工厂的企业都是40家,没有变化。虽然数量不及中国,但可以看出,由于日本制造业位居中高端关键环节,具有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因此,即使在人工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依然竞争力十足,这也是日韩企业的产能没有向外转移的重要原因。
苹果期望提高印度、越南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实质上就是以下游组装供应商为主,替代中国的部分产能,进而向中游零部件环节延伸。
除了拥有更低的土地、人工成本外,中美贸易摩擦下,美国给予越南最惠国待遇,关税优惠,也是一大吸引力。
另外,苹果加大在印的iPhone生产比重,更是为了打开这个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2020年,iPhone在印货量超越320万部,同比增长60%;去年,这一数字升至477万部,创下苹果在印度的最高纪录。
因此,某种程度上讲,要接受一部分中低端产业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的事实。而且,即便转移到越南和东南亚,也主要是由中国企业主导。
关键的是对高端价值的占领,苹果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中高端环节的价值是低端价值的10倍以上。
日韩企业的难以替代性,就给中国“果链”企业带来不小的借鉴。三星、SK海力士、LG等存储芯片和显示器巨头,在疫情和缺芯潮中依旧在暴赚,三星去年营业利润达到2731.6亿,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三星电子营业利润达到735.26亿元,同比增长50.5%。
因此,与其去思考中国的本土优势会不会被抢去,不如提升自身价值含量,打造不可替代的地位,丰盈业务结构,摆脱单一客户依赖症,才是根本,才更能将高端附加值留在中国。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