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可能的还是化学火箭发动机
化学火箭发动机是氧化剂和燃料在燃烧室做功后从喷口排出形成推力,一般多次点火的火箭发动机燃料大都用偏二甲肼而四氧化二氮,这种发动机比较容易多次点火,技术要求也比较低,可靠性更高。

不过在小型探测器上配置一套化学能发动机(估计也只能上挤压循环),还必须有姿控发动机,这个复杂度就高了,尽管技术上并非不能实现,只是复杂度不是一般的高,会增加整个系统故障率。

另一个则是高压氮气罐,这个不容易出错,但从理论上看,高压氮气罐的比冲更低,一个几十公斤的高压氮气罐也用不了多久,这要在6个月寿命期内起飞降落多次难度实在太大。

另外对作业过程的描述有个月面的爬行的功能,不知道说的是向蜘蛛类的爬行还是轻轻挪动,因为从机构的来看似乎看不到履带也没有轮子,只有四个撑脚,而在撑脚上方似乎有行动机构,居然还真能爬,真是天才设计,只是不知道它爬行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这个6只长脚的机构比履带式的地形适应能力明显要高很多,如果遭遇障碍物可以跨越,不像履带式只能绕行,而且如果遭遇复杂地形,履带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法行动,而这种像帝王蟹脚这样的机构,地形适应能力要高得多!谁说中国工程师没有创造力,这个笔者看来就比NASA的工程师脑子好使多了。

那么基本上可以推测这个电池主要是为在阴影区探测时保温、以及爬动和搭载的月壤水分子分析仪以及通信等供电了,不知道电池是多大容量的,假设一次充电能供给使用一周以上,那么在6个月周期内需要起飞降落48次以上,就算距离不远这个能耗也是非常可观的!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似乎化学能火箭真的很难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能耗!不过中国的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这个计划,那么一定是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只是目前还没有公布!如果这个飞行器成功,那么它将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自由飞行的飞行器(迄今为止,在月球的飞行器不是起飞就是降落,没有所谓的自由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