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我国载人航天30周年纪念日,1992年的昨天,我国载人航天“921”工程正式启动,确定了载人飞船、出舱、航天器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等目标。但实际上,在“921”工程之前,还有一个“714”工程和“曙光一号”飞船,这个现在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的。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714”工程之前,我们还进行过早期探索,那才是我国载人航天梦开始的地方。

曙光一号飞船想象图
1961年4月和5月,苏联“东方一号”飞船载着加加林、美国“自由七号”飞船载着谢泼德先后进入太空,点燃了很多国家载人航天的梦想。2年之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正式对载人航天飞行开始理论研究。这名字,和现在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小行星防御大会一样,一上来就特别科幻!

果然是星辰大海
而早期的研究,也不全是理论,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生物火箭T-7A从广德火箭发射场成功发射,将8只大白鼠送上80千米的高空。1966年7月15日,T-7A又将一只小公狗作为首位大型动物乘客,送入距离地面近百千米的高空,让我们记住它的名字:“小豹”。

电影《向宇宙进军》里的画面,右边是小豹,左边是珊珊
这几次发射,其实是进行高空生物学和医学的科学试验,为航天医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地球上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对于航天来说,则是“兵马未动,医学先行”。再联想到“714”工程和“曙光一号”飞船取消,所有分系统全部下马,唯独航天医学系统保留下来,并在后来的“921”工程发挥作用,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早期航天员训练

我国早期航天员的训练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1967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在中国第一次正式把载人航天列入航天发展规划的时候,委托的单位除了中国科学院之外,还有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它们共同拟定了“载人宇宙航行规划”中的医学生物部分,目标是在1973至1975年间发射第一艘飞船。

我国早期航天员
而整个载人航天早期最关键的动作,就是根据钱学森的建议,在1968年4月1日成为代号“507研究所”的航天医学及工程研究院。这个机构专门负责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医学监督保障及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也就是后来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实质性起步。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水池训练
前面做了这么多工作,才迎来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主席审阅了钱学森呈交的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同意进行中国首艘载人飞船“曙光一号”的研制,这就是“714工程”的由来。而同期立项的还有“灯塔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和长征二号甲载人火箭。

火箭采用长征二号甲
“曙光一号”的设计跳过美苏的第一代载人飞船,直接瞄准美国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座”,采用现在又时髦起来的两舱设计,可载2名航天员,方案设计重量3.2到3.8吨。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曙光一号”飞船还设置了两个应用型号,侦察型和歼击型,如果成功,我国将装备第一型战斗飞船。

曙光一号舱内仪表布局
另外,“曙光一号”采用的返回方式是溅海降落,由于飞船没有配备软着陆系统,因此只能以溅落的方式砸入海洋,没想到吧?很多人看到美国飞船每次都溅海返回,就以为比我们的陆上软着陆更先进,但实际上,海上溅落对航天员和海上搜救系统的考验非常大,为此,我国同时在打造“远望”系列远洋监测船队。另外,当时我国在西昌建立第二个卫星发射中心,它的一号发射塔就是为“曙光一号”飞船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