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收益越降越抢手:“每天抢购跟打仗一样”,大妈一次买入百万
以“宇宙行”工行为例,上半年其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余额均突破13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零售之王”招行则在上半年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存款任务,客户存款余额达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为11.23%。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元。
存款大幅增加,但银行的有息负债成本不降反升;另一方面,在让利实体经济的一系列举措下,企业贷款利率创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让银行的净息差面临不小的压力。以招行为例,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招行净息差下降14个BP达到2.37%,招行管理层甚至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这一变化。
而多家银行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提到,管理好负债成本,是缓解息差压力的当务之急。中信银行副行长王康就提到,下半年要严控存款成本,对高成本资金,比如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都采取限额管理,严格审批。
这也是大额存单利率下调、被银行主动限额的主要原因。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存款利率的下行有很多好处,从宏观上来讲,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支撑起银行在贷款端去降低利率,让利于企业;从银行层面来讲,能帮助银行应对息差,更好地管理资产负债表。
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22年2月银行大额存单发行数量为623只,环比下降56.03%,同比下降40.04%。
《棱镜》作者统计了大额存单自2015年推出以来的发行情况:2019年以前大额存单的增幅较快,并且在2019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峰值12万亿元。随后增幅明显放缓,2020年甚至同比下降了2.3万亿元。
大额存单自2015年推出以来的发行情况 《棱镜》作者整理
李卉告诉作者,现在她们主推的是定期存款,利率相对于大额存单来说更低,且不可提前转让支取,对于银行来说,成本更低。
从遇冷到受追捧
时间倒回2015年6月,央行正式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一种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推出来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记账式大额凭证,属于一般性存款,纳入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而它与定期存款最大的不同是可以转让、提前支取和赎回,流动性更好。当然,它比定期存款的要求也更高,即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
这在当时被视为利率市场化前进的一大步,因为大额存单摆脱了存款利率上限,是一款完全市场化定价的工具。央行称推出的目的是为了有序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额存单期限包括了1个月—5年期等9个品种,但发行最多的还是3年期这一品种,占比甚至能达到4成左右。因为短期品种利率较低,储户更青睐利率更高的中长期大额存单。
推出一年之后,央行又宣布将个人投资者认购大额存单的起点金额由不低于30万元,修改为不低于20万元,降低大额存单的购买门槛,并扩大了大额存单发行主体的范围。
尽管利好政策频出,但在当时的研究机构看来,大额存单推出这一年以来,市场反应比较冷淡,对个人投资者吸引力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彼时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9%,高于国有大行大额存单3.85%左右的利率。
不仅如此,彼时市场上的高收益产品随处可见:动辄10%以上年化收益的P2P、7%-8%收益的隐形刚兑信托产品,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普遍在5%以上,甚至连余额宝这样T+1可取的灵活货基类产品,收益还保持在4%左右。
然而,随着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不断暴雷的P2P行业被取缔,银行理财全面进入净值化管理,开始不再保本,叠加股市、基金行情波动加剧,短短几年时间,定期存款成为了大家的首选,而作为存款类产品中收益最高的大额存单,更是成为了“香饽饽”,一份难求。
高收益渐行渐远
9月15日,六大行相继公告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定期存款方面,降幅最大的是三年期整存整取和大额存单,利率下降15个BP,其他期限的整存整取利率下调10个BP;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随后,招商、中信、光大、平安等多家股份行也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普遍下调5个BP,各类定期存款产品下调幅度在10-50BP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