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根新未来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一个世纪后,2015年9月14日,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先进LIGO”激光干涉仪首次探测到了黑洞合并事件,人类终于成功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GW150914。
两年后,2017年10月3日,由于在引力波领域的突出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中,掌握宇宙终极理论的外星文明“排险者”造访了地球,至于排险者如何得到这本终极真理,答案就是引力波。可以说,引力波的证实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随着对于引力波研究的日渐深入,以光速传播扰动时空也让人们离宇宙真理更近。
时空弯曲的涟漪
引力波,来源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果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现物质和能量是等价的,那么广义相对论则宣告运动中的物质决定了时空的形状。引力波的专业说法是:四维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方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所以引力波更应该叫曲率波。简单来理解,引力波就是时空弯曲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
如果说牛顿的理论是“质量告诉引力场如何形成,引力场告诉质量如何运动”,那么广义相对论则是“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两次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思维范式。第一次他告诉我们时空一体,同时相对,第二次则告诉我们时空是弯曲的。
至于时空为什么会弯曲,爱因斯坦认为,基于广义相对论,在非球对称的物质分布情况下,物质运动,或物质体系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即物质分布改变时,时空也会相应变化,这一变化会以波动的形式以光速传播,即引力波。
比如,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上放一个皮球,皮球之下的水面就是一个弧形,这就叫物体质量引起时空弯曲;但此时湖面仍然是平静的,并没有什么水波出现。我们在旁边再放一个皮球,只要不动它,仍然没有水波出现。但如果两个皮球在湖面互相绕着转动,湖面就会产生水波向外传播——如果我们把湖面视作时空,那么,湖面产生的水波就是时空的波动,也就是引力波。
试想一下,在宇宙的某个地方,两个黑洞发生了碰撞。在碰撞发生前的最后几秒钟里,它们在引力作用下一起绕着最终接触点完成了数千次的旋转,使时空发生了剧烈振荡。碰撞之后,这两个黑洞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黑洞。黑洞合并时,无数能量则以纯引力,也就是引力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四周传播,时空受到扰动而泛起涟漪——这种高强度的引力波,总有一天会传播到地球。
当然,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波在传播过程中是不断衰减的,也就是时空一弯一曲地从黑洞合并处向外传播,刚开始弯曲扰动得特别厉害,但传得越远对时空的扰动就越小。假设合并的黑洞距离地球10亿光年,这也是为什么引力波到了地球就衰减得难以测量,对地球物体产生的变形也微乎其微的原因。
当引力波还在黑洞附近时,假设它们的强度为1,就是说,物体有多大,它就把物体拉伸或压缩多少。然而,到达地球时,引力波的强度将减小到约(1/30黑洞周长)/(波经过的距离)。对一个10亿光年远、10个太阳那么重的黑洞来说,引力波强度为(1/30) (180千米的黑洞周长)/(到地球的10亿光年) 10-21。因此,它使地球海洋发生的形变就为10-21 (107米的地球大小)=10-14米,仅仅是原子核直径的10倍。
想在地球汹涌的海洋上测量这么微小的潮汐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不过,通过周密设计的实验室仪器来测量引力波的潮汐力,还是有希望的——那就是引力波探测器,即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观察引力波造成的干涉波形图样。在引力波的影响下,会出现微小的光波波形变化,这时光探测器就能感应到干涉条纹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