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网络热点

为了减缓气候变暖,一群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吃虫子了……

常驻编辑 网络热点 2022-09-24 杜比   蟋蟀   肉类   昆虫   虫子   气体   香味   科学家   气候   面包   食物   来源   图片

防走失,电梯直达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每一个爱看荒野求生类节目的人可能都会对贝爷和挨饿德翻开朽木直接寻找到昆虫后生吃的画面印象深刻。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前方高能,请谨慎操作 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过人类食用昆虫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科学家在对南方古猿进行考古时就发现这些数百万年前的生物早已学会了食用白蚁了,一如今天的黑猩猩。而在距今大约3万年前左右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还描绘着古人类寻找可食用昆虫和野蜂巢的画面。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们的祖先可能与现在的猩猩一样,对昆虫也来者不拒 图片来源/wikipedia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即使是到了现代,在世界各地依然流行着吃昆虫的习惯。只不过,大部分地区都会将昆虫煎炸煮炒之后再食用,比如每到夏天大家都能在烧烤店吃到炸蚕蛹或烤蚕蛹,或者是烤蚂蚱等等。当然,某宝上常年也有各式炸昆虫售卖,从绿金龟到大麦虫,应有尽有。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世界各地的昆虫食物 图片来源/wikipedia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根据统计,全球有3000多个民族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而食用昆虫则有近2000种,包括235种蝴蝶、344种甲虫、313种蚂蚁、蜜蜂和黄蜂,239种蚱蜢、蟋蟀和昆虫,39种白蚁,29种蜻蜓和蝉等等。而每天食用昆虫的人可能超过了20亿。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食用昆虫的布基纳法索人 图片来源/wikipedia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大家吃昆虫当然不是为了好玩。虽然现在对昆虫营养学的研究并不充分,但现有的研究表明,昆虫各方面的营养其实都比较均衡,并不亚于肉类。比如每100g黄粉虫、家蚕等含有的蛋白质均超过20g,高于大部分肉类,肉类中能与之相比的也就是马肉、牛里脊肉、鸡胸肉等数种。此外,相比于肉类,昆虫还能提供维生素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其中的部分昆虫,比如蟋蟀等,含有的铁和钙等矿物质元素含量也普遍比肉丰富。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蟋蟀是一种营养价值不输于牛肉的食物 图片来源/wikipedia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到了最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越来越多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昆虫,认为昆虫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替代(或部分替代)肉类的食物来源。原因很简单,目前的畜牧养殖业对环境压力很大,全世界80%的农业用地实际上是为养殖的牲畜们服务的,但它们只产生了我们所需热量的20%。而且,大牲畜们还会排放出包括甲烷、二氧化碳在内的大量温室气体,它们也是全球气候变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全球还有8亿人处于饥饿中,他们压根无法得到足够的蛋白质供给。相比于肉类,昆虫无疑具备很高的性价比。但凡养过爬宠的人都知道,养一盒大麦虫或是蟋蟀是一件多省心的事情,只需要几片菜叶子,它们就能在饲养盒中繁衍生息(蟋蟀稍难一点,但处理好了也能养)。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蟋蟀的养殖很简单,只需要蛋托即可 图片来源/wikipedia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而现实也确实如此,昆虫很容易大规模养殖,而且有害气体排放量更少,“肉料比”也更高。有科学家专门研究了火漆太阳金龟、黄粉虫、杜比亚蟑螂、蟋蟀、飞蝗、猪、肉牛等几种生物每千克体重每天的有害气体排放量,发现总体而言,昆虫的有害气体排放量相对牲畜来讲要低一些(以二氧化碳为例,由于昆虫是变温动物,不需要耗费额外能量在维持体温上,因此总的来说,每增长一千克体重的碳排放更低一些,其它污染气体的排放则根据昆虫种类而变化,其中本研究中的昆虫氨气排放均小于牲畜)。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从上倒下分别是火漆太阳金龟、黄粉虫、杜比亚蟑螂、蟋蟀、飞蝗、猪、肉牛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22l拜客生活常识网

随着人们将目光投向食用昆虫,现在也有许多公司开始涉足昆虫的养殖和食物化的业务中了。它们会在大规模养殖昆虫后,将其制作成冻干、蛋白粉、昆虫巧克力棒、昆虫能量棒等多种食物进行售卖。据估计,现在这已经有了约10亿美元的市场。

相关阅读:

  • 爱奇艺怎么开杜比(爱奇艺没有杜比视界)
  • 《水门桥》再次下调结算价格 所有版本均调至 20 元
  • 2022值得入手的VR一体机,全方位无短板的奇遇Dream
  • 1W拿下6件大家电
  • 国产机里也有高端,这四款很难挑出毛病,还比苹果便宜
  • 不止4K,当贝X3
  • LCD党狂喜,Redmi
  • 1500左右的三款新机,你会选择吗
  • 三星推出2022款Soundbar系列产品
  • 用游戏本经验打造的轻薄本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