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陪诊师”:年轻客户占比超6成,线上培训课程更像微商
“我们按时间收费,人的精力、时间也就这么多,很难挣更多的钱。”王兴珍说。
在王兴珍看来,时间和精力是作为陪诊师必须具备的。“很多人跟风来咨询,你问他全职还是兼职,他说他只想利用周末的时间。我说那就算了吧,因为太多了这样的人。”王兴珍遇到过两次这样的事情:她带的兼职学员在医院排一会儿队后不耐烦离开,“去医院很多时候都是排队嘛,你自己首先都排不住,所以后期我们就不要(兼职)了,做不到一心一意。”
除了年轻人,也有一些已经退休的人咨询王兴珍想要做陪诊师。她告诉九派新闻,自己团队目前最大的成员是46岁,“主要是你的体力能跟上、精力能跟上。”
除了做好陪诊的“本职工作”,如何拓展客户、稳定客户可能是大多数新手陪诊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兴珍表示,目前接单的渠道主要是线上,“宣传思路、写文案、短视频基础都要会一点,如果不会的话,其实也做不来。”
王兴珍陪顾客到医院 图 | 受访者提供
【3】自行摸索后,发售599元线上课程
在做陪诊师之前,王兴珍是一名自媒体从业者,凭借做自媒体社群的优势,她很快就接到了第一单。“首先是你要对医院环境熟悉,我家里有小孩老人,经常跑医院。而且从怀孕到生产,对医院的检查流程也比较熟悉,所以就直接上手做了。”
在王兴珍看来,做陪诊师,医学背景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加分项,但更重要的,还是对医院环境、就医流程的熟悉。而对后者的把握,在培训学习后很多人都可以上手:“B超是干嘛的,CT检查是干嘛的,如果抽血的话早上不能吃东西……这些最起码要知道的。”
在小羽刚入行时,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人打着“陪诊师”的名义在出售课程。她咨询了几家培训机构,培训费在几百到几千不等,感觉也没有保障。“这些机构总会吹月收入多少,和做微商传销的差不多,骗你怎么好做,先把培训费收到手,后面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了。”最后,她没有报培训班,而是在网上找到一个伙伴,一起摸索。
事实上,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型职业,目前在准入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门槛,也没有资格证书。最先入行的陪诊师,多是凭个人经验、学习网上资料,自行摸索。
在成立团队后,越来越多的人私信王兴珍想要加入。这让有自媒体头脑的她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推出培训课程。王兴珍通过自己和团队成员的经验整合,制作了针对陪诊师的线上培训课程。“服务流程、服务话术、去医院的流程,我都是标准化的。”王兴珍表示,一共有二十节线上课,价格为599元。学完之后,会有一个考试,“如果不通过,那我觉得你就不具备单独陪患者的能力。”在学员进行初次接单时,王兴珍的团队也会指导帮助。
培训班给小羽发的课程大纲 图 | 受访者提供
【4】一些病人不习惯医院智能化操作
陪诊师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职业。
早在十几年前,不少医院为了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曾在医院内设立过类似“陪诊员”的岗位。但因为“医托”、“黄牛”的存在,让陪诊员的工作开展难度变大,且医护体系内并未把这一岗位系统化,导致陪诊师的职业发展十分缓慢。
2015年以后,一些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开始在这一块布局,但由于当时挂号不规范以及成本问题,也让这个行业面临挑战。
真正干了半年多以后,王兴珍逐渐意识到陪诊市场其实“需求量不小”:“有些人他对陪诊这个词儿比较误解,以为我们是黄牛,是卖号的。其实它解决了一些看病就医问题,我们的单子有时候都接不过来。”
她表示,如今医院走向智能化,很多人面对复杂的线上线下流程,都不太会操作。比如对一些习惯线下挂号就医的人来说,不知道要至少提前一天在线上预约挂号。
此外,去医院也要考虑交通成本和时间问题,“像异地的话他就是想看一下自己的检查报告,你就得去医院。说白了,排队两小时,进去十分钟,你再坐车回去,很不划算。我之前帮别人代门诊过。整个的交通时间成本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