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中国神舟飞船,正在以20倍声音的速度,穿过大气层,剧烈的摩擦让飞船外壳开始燃烧,最高温度超过2000度。但是飞船里面却安然无恙,三位航天员感觉良好。最后,一个巨大的降落伞缓缓张开,飞船成功降落,人们开始欢呼,点赞。
这样的场面,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到2022年神舟十四发射,二十多年里,总共14艘飞船上天,成功率都是100%。年底,还会发射神舟十五。不夸张地说,没有神舟飞船的成功,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神舟飞船差一点“胎死腹中”。1986年起,中国开始实施863计划,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计划在2020年左右开始建设永久性空间站。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研制一种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把人和货物送上太空。
那么这种运输工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当时我国专家提出了十多种方案,其中最受推崇的5种方案当中,有4种是航天飞机,只有1种是普通的飞船方案。
当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在全世界受到追捧,一度成为超级大国的象征符号。首先,航天飞机外形就很特别,一架长了翅膀的轨道飞行器,绑在一个巨大的棕色燃料箱上,左右各两个白色固体火箭助推器,看起来很是威武霸气。其次,运载能力很强大,一次可搭载7名航天员,还能把18米长、24吨重的货物送入轨道,甚至还可以用机械臂,对航天器进行在轨修理。
还有,当时航天飞机的理念也很超前,轨道飞行器本身水平着陆、可以重复使用,左右两枚固体火箭,也是可以用降落伞回收的,理念上比马斯克早了30年。
对比航天飞机,常规飞船方案运力小,一次只能搭载2到3名航天员,不能运送货物,飞船也是一次性的,用完就必须报废,看起来已经“过时”。
【长城一号航天飞机,已经进行了风洞试验】
虽然我国载人航天起步晚,但是目标很高,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建设空间站、进行载人登月等项目。如果用常规飞船,虽然技术保守、风险小,但是要达到我国的既定目标,必然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今后迟早还要研制更大的载人飞行器,甚至可能一直落后、步步落后,无法“弯道超车”。
此时,美国已经率先造出了航天飞机,苏联紧随其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开始了测试,欧洲也提出了“赫尔墨斯”小型航天飞机的方案。恰逢中美“蜜月期”,美国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也是个固有标签。无论是从需求上讲,还是从前景上看,放弃“过时”的飞船方案,一步到位,直接上马航天飞机,似乎都是更好的选择?
不。中国航天的专家们,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对所有方案深入论证分析,最后一致认为,中国载人航天,必须从常规飞船起步。我们的综合国力、项目资金、技术储备,都不能够支撑起航天飞机项目。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