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重大突破,装置先行。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朝阳学科”,谁提出问题,谁就掌握了科学发展的动向。尤其是对于天文学这样的实验科学而言,前人的理论研究走在了前面,后人的实验验证是关键,这就必须用到大科学装置。只有天天摸着望远镜做观测的人,才能发现前沿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怀着回报民族的赤诚和描绘宇宙的初心,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在上世纪90年代毅然回国,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射电“大望远镜”。
树立目标不易,实现目标更难。
第一个挑战,就是选址。FAST的理想建造地对地形、地质、水文等都有着极高要求,为了给望远镜找个最合适的“家”,当时年近50岁的南仁东带着团队与300多幅卫星遥感图,风餐露宿地奔走于贵州大山深处。12年时间里,他们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喀斯特洼地,最终从300多个候选洼地里,选择了平塘县大窝凼——最适合“天眼”的深深“眼窝”。
重大科技创新,考验的不仅是科技实力,更是综合国力。人、财、物各方面的大量投入,让当代的重大科技创新成为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2007年,“中国天眼”5公里范围被划定为核心区,30公里范围被划定为电磁波宁静区,克度镇和塘边镇共1410户6633名村民搬出大山。
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统筹安排,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天眼”。
从1994年启动选址,到2011年动工,再到2016年竣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22年磨一“眼”,其困难挑战可知,其坚强意志可知,这不竭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敢为人先的魄力、追求极致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定力,这既是“中国天眼”的成功秘诀,也是我们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不二法门。
8月28日,“秒聚青科·走近中国天眼创新论坛”在贵州平塘举行。姜鹏在论坛上表示:在稳定运行和提升性能时,未来FAST的巡天效率将实现数量级的提升,并利用FAST解决中国射电天文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
中国创新,仍在不断拓展“中国天眼”的效率和视界。
来源: 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