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的发展和演变,都逃不出生态循环这一运作方式。日出月落,斗转星移,花开花谢,草长莺飞,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循环。
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几乎每隔万年左右会重启一次,南北气候也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很难用肉眼看得到的生态大循环。
《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之丘,也就是中华“鸿钧”神话体系里伏羲女娲制定伦理道德的地方,祖先在那里对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出一定的伦理来,让人们遵守。
当然《山海经》记载的大多是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而真实的山海之间,蕴藏着更多的是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宝贵生态财富。
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文明登上世界舞台,由此伴生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原有西方文明背景下非黑即白的单一逻辑,已无法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面对新的使命,迎接新的鸿蒙时代,开启新的奋斗征程,呼唤中华文明开辟新的创世纪。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能够探索未来,乃至向星辰大海进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此。
我们都知道,如同华为推出的鸿蒙操作系统一样,宏观的战略目标需要放到微观的具体项目中去实践,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密切相关,炎黄血脉(中华文明的祖先)、龙的传承(华夏文明的图腾)以及鸿钧老祖(古代神话的根祖)已经将我们烙刻上共同的文明印记。
传承鸿蒙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远古神话开篇,中华民族也因此拥有了祖先通过“鸿钧”留下的文明印记作为力量发脉,我们也将象伏羲和老子那样获得更多的诸如“龙图腾”和“道德经”这样的现实启示,进而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改变人与人之间争夺自然资源和生存发展权利的有限模式,逐步提升到“人类携手共创、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生态价值”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研究员吴立峰,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携起手来、战胜疫情、遏制霸权,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