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利厅防御处工作人员胡彧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针对已出现饮水困难的1.9万名群众,当地采取管网延伸、新建水源、启用应急水源、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及时处理,“对于正常水源不能保灌的农田,采取打抗旱井等新辟水源应急措施予以解决。”
9月27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抗旱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应急响应。当时的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638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偏小7.2成。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一般是以夏秋伏旱和冬春干旱为主,伏旱是受高温影响,通常发生在7月至8月期间,而今年则从6月中下旬就开始一直到9月,持续整个夏天是很罕见的,“以往这个时候,鄱阳湖应该还有10米左右的水位,而今年则只有7米,水域面积实际上已经很小了”。
10月5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继续发布枯水红色预警:7月以来,全省持续干旱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五河入湖水量偏少近6成。当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6.83米,低于历史最低水位0.28米。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鄱阳湖水位出现小幅上涨后继续缓退。
鄱阳湖生态大考
鄱阳湖的水源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供给。作为流域内最大的“水库”,鄱阳湖常常视为长江的“晴雨表”。与此同时,鄱阳湖也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考结果发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鄱阳湖457头。到了去年,江豚的数量已增至700余头。
在许继军看来,干旱对生态的影响也很大,“水域面积的减少,首先带来鱼类资源的减少,江豚的活动范围也减少,在退水后的泥滩上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都可能被晒死。”
“以往枯水期是在冬季,但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期,一些鱼会转入到洞里,相对而言活动量少一些,也叫做越冬状态。”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称,枯水期的提前到来,让一些小鱼还没有长大就干死了。
但他表示,江豚属于较为聪明的物种,水位的变动极有可能让其栖居点出现变迁,“过去有江豚分布的地区,如鄱阳湖的飘山段到康山段,我们九月上旬去考察时却未能发现,可能是转移到几个支流里了。”
低水位下的“微笑天使”,目前状况如何?此前,曾有多名网友在鄱阳湖水域发现死亡的江豚。戴年华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况,但他认为,这几头江豚也可能是在转移的过程中搁浅,并不能证明出现了极端的死亡率。对于鄱阳湖江豚的科考也在紧密进行。根据央视报道,近日,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高校、专家等组成的考察队在鄱阳湖区域多地监测到了数十头江豚活动。
此外,鄱阳湖也是候鸟的“越冬天堂”。据报道,每年候鸟迁徙季节,占全球种群数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和70%以上的白枕鹤会飞抵鄱阳湖越冬。去年,鄱阳湖区共监测统计到水鸟63种共63.7万余只。
许继军表示,候鸟的迁徙路线需要有水有食物,比如底栖动物、小鱼小虾、草根等,“按照今年这种状态的话,它们来的时候,泥滩都是干的”。
“保障用水需求首先遵循的是生活—生产—生态这个基本原则,即在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工农业生产稳定和江豚、候鸟等保护,努力为人类的朋友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江西省水利厅防御处工作人员胡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9月下旬开始,长江上游,如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地区等地也有了一些降水,上游来水逐渐增多,但这样的补水难以灌进鄱阳湖”,许继军说,如果明年雨水较为丰沛,鄱阳湖的生态会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也需要几年才能慢慢缓过来。
近期,冷空气的南下在江西省也带来了大范围的小雨。此外,江西省气象部门也抓住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披露,10月4-5日,全省共有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等11个设区市的50个县(市、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97次,发射火箭弹140枚,燃烧烟条54根。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作业影响区普降小到中雨。
据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消息,10月9日上午8时,鄱阳湖星子站回升至7.23米,其余各重要站点水位也重回7米以上。同日,江西省防指、江西省水利厅将抗旱II级应急响应调整至Ⅲ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