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也提及,如果未能及时履行境外债务的财务义务,未能与债权人达成适当的友好解决方案,境外融资可能会有违约事件发生或持续,这可能导致债权人有权要求有关融资下要求加速偿付。
债务双方博弈难度不小
达成一项债务重组方案也并非易事,涉及投资人的预期、房企的偿偿债意愿等,是个多方博弈、协商妥协的过程。
业内广为人知的债务重组案例仅佳兆业集团一例。2015年初,佳兆业曾陷入流动性危机,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历经三轮谈判,在2016年3月才最终得以通过。而截至目前,上述多数房企均尚未公开披露相关化债方案。
有此前寻求债务展期的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制定展期方案或要约交换方案的过程中,房企需要综合考量,例如年内到期的债务可能不止当前的一笔,因此要对资金进行统筹协调,比如每笔债券的利息何时付、比例如何安排等。
同时,要积极与投资人保持沟通寻求支持,以保证同意的比例达标。“若投资人对企业失去信心,认为其既不会付息,也不会付本金,大概也就不会同意展期了。”上述房企内部人士表示。
事实上,也有不少房企的展期或要约交换方案获得通过时,仍有少部分投资人并未投出同意票。合景泰富在9月份达成的交换要约中,2022年9月两笔合计9亿美元债的置换有本金总额约7%的投资人未予通过;2023年9月一笔7亿美元债的置换则有本金总额约9%的投资人未予通过。
亦有部分房企被投资人提起清盘呈请,包括融创、新力、大发地产、花样年、天誉置业等数家房企,佳源国际则在年内三度遭遇清盘呈请。不过,发起人多为个别投资人的行为,持有金额占比并不大,通常不会对债务重组的推进造成实质性影响。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投资人的这一行为多是以此施压,让企业履行偿债义务,尽快给出合适的重组方案。
在某长期跟踪地产板块的固定收益分析师看来,投资人很难有争取到更好展期条件的机会,对于房企来说,债券的优先级很低,房企要优先保交付、支付供应商款项及员工工资,最后才是债券兑付,而房企一旦选择展期可能会“无为而治”,若投资人真的提起诉讼,时间成本、官司费用也不菲。对于投资人来说,在当前的地产行业现状下,一份重组方案摆在面前时,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
不过,对房企来说,当前推进债务展期可避免出现实质性违约,并推动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但平安证券固收分析师刘璐认为,房企所面临的困局核心还是看地产企业销售现金流能否修复,存量资产能够盘活,能否引来增量融资现金流。
近来,随着各种政策红包、各地楼市松绑政策的出台,房地产销售已开始呈现出弱复苏的态势。克而瑞数据显示,9月百强房企单月销售规模环比增长10%。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9月底以来,政策端发力稳楼市、扭预期,多部门出台下调利率、个税退税等措施,刺激刚需及改善性需求、稳定预期,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四季度销售将继续保持弱复苏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