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管控好疫情基础上,经济恢复到5%的增速没问题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给很多国人带来十分深刻的启示,在大国博弈白热化中,地缘政治激化、战争爆发的状况下,内循环必须是能够高效自主的。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阐释。
中国新闻周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包括对当前的经济稳增长同样非常重要。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刘元春:首先很重要的是要在消费率和储蓄率形成机制上进行改革,不能就消费谈消费。消费背后实际上是储蓄行为,储蓄行为背后是分配体系和社会安全网的构建。中国提振内需,表象好像是促进消费、扩大投资,但本质上是围绕收入分配体系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包括民营经济发展,不能使资本“躺平”,必须激发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活力,二十大报告在这些方面也着墨很多。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多次指出,“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在贸易和投资“逆全球化”抬头趋势下,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路径和侧重点是什么?
刘元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很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改革中的关键难点、堵点,在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一些重点领域改革,这些是关键点。目前看,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很重要的就是围绕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升级、扩容,需要针对这些改革的难点、堵点和关键点,形成新一轮改革浪潮。就开放而言,过去的举措是利用开放促进改革,进入新时代,不仅要利用开放促进改革,更重要是通过内部改革、内部效能提升来打造国际竞争力,提升整个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吸引力和我们的一些战略支撑点。这是一个重点,而不能就开放来制定开放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相比一些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你认为我们更值得关注的产业链安全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刘元春:解决产业链安全问题,第一是必须防止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卡脖子”问题,不能出现断点和瓶颈;第二,要通过铸就“长板”,也就是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有效的谈判力,来形成我们与国际产业链的嵌入度,不能轻易被甩开;第三,要有“备胎计划”,我们的采购不能是过去垂直分工下单一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应该有“N+1”的更多样的供应链组合,要形成可替代、可选择的供应商;第四,建立高效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必要的,国内大循环下高效自主的体系构建很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你看来,这释放了什么信号?对金融和数字经济的定位发生改变了吗?
刘元春:基本原则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中央从2015年就开始整顿金融,提出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对房地产等进行了持续整顿。对数字经济的定位也没有变化,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包括加快发展物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二十大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全新的提法,而是对过去,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新的战略和定位进行延续。
在全球“三低三高”态势下,中国依然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中国新闻周刊:你此前提到过,大国博弈的深化,以及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冲击不是短期、表象的,而是中长期、结构性、趋势性、深层次的冲击。一方面我们今年面临短期的稳增长压力,另一方面面临这些长期不确定性。如何保证高质量发展不打折扣?
刘元春:中美之间博弈、冲突在当前特别是未来五年进一步上升到新的层面,这是一个必然。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看,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崛起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此,中美之间的对峙,可能是一个长期现象,甚至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依然面临着与以欧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合作、竞争甚至对抗。另外,从人类历史看,一场大的疫情的确会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新冠疫情三年以来对全球化、世界产业链、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