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管控好疫情基础上,经济恢复到5%的增速没问题
因此,短期稳增长、防风险、控疫情这三点是目前很重要的基本着眼点。短期一定是要坚定不移地使经济摆脱目前复苏乏力的状况,这就要求面对疫情和国际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夹击,通过短期宏观政策的组合,以及中期的结构性改革和长期战略的设定,综合地推动中国经济在短期、中期之间的匹配,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复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轨道中。
高质量发展本身必须应对各种外生冲击和内生风险,在目前和未来都会遇到各种周期性冲击、结构性冲击。目前虽然面临稳增长、防风险、控疫情三个艰巨任务,但依然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进行,短期刺激政策一定要考虑中期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几年稳增长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大水漫灌”,没有进行极度扩张,回避了欧美在疫情中所采取的极端政策。从而使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良好的弹性、韧性和政策空间,为下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布局实际上是坚守了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原则,也就是短期和长期要匹配,微观和宏观要匹配,国有和民营要匹配,国内和国际要匹配。
2021年7月24日,贵州黔西市(毕节市代管)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图/新华
中国新闻周刊: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但全球疫情反复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既定目标?你如何看待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刘元春:目前经济增速的回落,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现象,而是全球现象。呈现出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同时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的“三低三高”态势。这些态势可能会延续一段时期,不是短期现象。这反而为中国2035年相应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为他们的增速进一步降低了,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也更容易了。因此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三低三高”态势下,依然有自己的发展优势。第一,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不高,没有欧美所遇到的宏观调控多难问题;第二,中国还有广大的纵深空间,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依然能达到百分之六、七;第三,随着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国内大循环进一步发力,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开始显现实力,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应该有信心,在管控好疫情的基础上,经济常态化恢复到5%左右的增长速度,应该是没问题的。在其他中等发达国家增速持续下降的过程中,我们赶超会相对更容易一点,从这个角度看不用太担忧。
但这个过程同样考验我们,如何很好地把握全球“三低三高”给我们创造的机会。第一,全球滞胀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过去几年的表现显示了中国制造强大的调整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种状况还会持续,是发挥中国制造解决世界难题的一个绝佳机会。第二,乌克兰危机所带来的能源危机使能源价格暴涨,这使我们在十多年前布局的新能源战略有了前所未有的促推剂,能源危机直接加速能源转型。我们要以国内大市场为基本盘,以强大的供应能力为基础,立足于世界大变局,使中国经济产生突破性飞跃。
发于2022.10.24总第106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应对各种外部冲击和内生风险
——专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记者: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