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央广军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山三镇陈凯信
林振强,山东安丘人,1974年11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1998年5月入党,现任陆军81军某旅高级桥梁技术员,一级军士长。入伍28年来,他努力研究工程机械、装备维修等专业技术,完成了多种技术革新成果,获得了全军军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执行4次国际维和任务,4次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9次优秀士兵,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
初冬,记者到达陆军81集团军某旅训练场时,看到一级军官林振强正带领各操作人员进行中长期发起和撤退训练。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他说话非常干练,眼神里浸透着毅力和果敢。训练结束后,林振强指着不远处的铁桥对记者说:“遇山开路遇水桥”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军人不怕困难、不向前的特性,还可以真实地描述部队桥梁专业。
林振强:我们的桥梁专业在每项训练任务中都属于训练保障队。我们的任务是确保第一梯队的快速机动,例如战斗人员克服河流、河流、沟渠和戛纳的障碍,前往作战地区。在和平时期,我们的专业也将适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例如,如果桥因地震而倒塌,我们必须迅速设置装备式道路铁桥,以保证人员和设备的通才。
一提到桥梁专业执行保障任务的功能,战友们就说林振强就像他们心中坚固的“桥梁”。他精通多种专业技术,所以在各种岗位上都发挥着“正版性”的作用。听到这样的评价,林振强接连说:“过奖了。”对自己做好事是本分。他热爱军营,热爱从事的专业,因此成为一名坚固、多才多艺的“工兵”是他在服兵役初期确立的目标。(大卫亚设)。
林振强:与工兵相关的专业面比较广。例如水利结构类、施工作业类、水利保障类等。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了解一下。我从事装备相关专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参加过训练,都靠自学。有时候,新装备会装在部队里,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我会自己琢磨。另一个自学途径是利用给工厂接设备的机会去生产线学习、询问、自己摸索。
重型机械操作、水力维修、自学能力强,林振强引人注目。2012年,他入选中国第九支南苏丹(Wau)维和工兵大队,前往遥远的非洲国家执行维和任务。(威廉莎士比亚)(美国)。
林振强:2012年9月抵达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时,我担任电工兼重型起重机操作员,当时工兵大队人数少,没有专用水电,还同时进行发电、水、空调维修等工作。如果发生当地火车脱轨等特殊情况,必须驾驶重型起重机参加救援。
南苏丹包的平均气温约为45,天气特别热,平时要在电力、水、空调等方面保障官兵的训练和生活。从国内出发前,单位领导考虑到队里要有具备水电综合保障能力的人,所以我被选为特殊职务人员,一起去南苏丹包执行任务。
在南苏丹瓦乌,桥梁专业班长林振强摇身一变成为“水电管家”。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战友们都非常信任他。提到这种信任,林振强说:水电没有小事,在保障安全方面要细心细致。据说,这使自己越来越具有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林振强:官兵的饮用水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大队的战斗力。我们制作水的时候,从尼罗河回到河里沉淀,然后经过水罐的处理,周期比较长。水罐有高温环境,容易产生细菌,所以每3个月要彻底清理18个水罐。清洗的时候,我们要沿着梯子下到水罐里,用刷子把水罐的内壁擦干净,然后用下水道泵排出污水。使用下水道水泵时,人站在水里有触电的危险,所以我要求战士们写作业时必须在水罐里有一个人,必须保证安全。我当时觉得要确保安全这方面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回想起刚到南苏丹瓦乌时的情况,林振强说,工作的压力只是一方面,当地复杂的安全状况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他们一直紧绷着。
林振强:当时,我国共向5个维和任务地区派遣了兵力,在安全方面,南苏丹和马里是风险评估系数最高的地区。
记者:走之前感觉到心理负担了吗?
林振强:当时没想那么多。我只是觉得能代表部门出国是一种荣幸。但事实上,当我们到达任务地区时,发现那里的环境与国内相比,对比比较大。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南苏丹哇没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我们亚洲人身体会有一些不适。例如,像湿疹一样,皮肤出现水泡,过不了多久水泡就会破裂,就会产生白色的头皮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