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脸是什么?(解读《张飞的脸》的文化美学
在明代,人们通常把俊男形容为“张飞脸”,方方正正,黑黑的。如今人们提起“张飞脸”,还是会联想到高原反应。不是有句话叫“这人脸和张飞一样黑”吗?那么,真正的“张飞脸”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颜转徐虎”的黑脸,还是温柔美丽的男人?还是他本来就是大众脸?
图片来自网络。
“黑脸张飞”形象源于隋唐时期的民间布袋戏。
最流行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描绘:“长八尺,豹子头环目,虎须燕须,声如惊雷,势如奔马。”
这显然是一个野蛮的形象,许多人喝了孟婆汤后永远不会忘记由此产生的联想。但是大众文艺的描写能当真吗?
张飞胡子异于常人的胡子,最早的记载不是正史,而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叫做水木偶戏。张飞的木偶形象是一撮虎须横在脸上,让小孩子看了觉得好笑。李商隐用诗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幕:“或逗张或笑邓艾吃”。
宋元时期,平话已经流行。民间艺人根据自己对英雄的审美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张飞进行了比较大的“整容”,大致固定了他的野人形象。如元代《三国志平话》对张飞的描述是这样的:“但有一人,名叫张,名一德,也是盐帮诸郡范阳县人。他有豹子头,老虎胡子,络腮胡子。他有九英尺多长,他的声音像一个巨大的铃铛。”依稀可以追寻到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
有趣的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三国演义》把张飞的“九尺长”改成了“八尺长”,把“九尺长”送给了关羽。但“豹头虎眼,虎须虎须”这八个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张飞黑莽形象的基本特征。可见,罗贯中依据民间传说、和平故事综合而成,意在突出张飞勇敢、鲁莽、忠厚、豪爽等性格要素的民间审美,并不可靠。
做女儿女王推断张飞基因上是美男。
现在有点火,至少在一群热爱三国的小资中,还挺受欢迎的。这可能是受历史圈翻案的影响。目前类似的考证还有很多。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考证”其实都是猜测。
例如,根据元杂剧改编的《小资》说,在《单战的吕布》和《三裴》等元杂剧中,张飞的演员都是大眼睛、方脸。虽然是黑脸,但黑脸在戏剧舞台上主要代表正义,就像红脸代表忠臣,白脸代表奸臣一样。并不是张飞真的有黑脸。所以卸了妆的张飞是个大眼睛方脸好看的美男子,所以人们把美男子的脸比作当时的张飞的脸。
还有一种说法,几乎融合了考据学和遗传学。
说张飞山擅长书画,“毕生爱好是画美人”,是基于今四川渠县东北的摩崖石刻疑似张飞手迹,以及清代涿州人张飞擅长画美人。由此推断,张飞是一个文武双全,艺术审美良好的人。这样的人怎么会是黑脸?此外,还指出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是刘禅的皇后。在封建时代,如果不是极致美女,就不是皇后了。如果张飞长得“豹头环眼”,恐怕他女儿的美貌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面,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在这方面,《三国志》的作者是比较理性的。在做张飞传记的时候,除了没给张飞“爆头”之外,把吃喝、交友、打架、娶妻都写了。似乎在暗示张飞的长相一般,不好看,也不丑,没什么可写的,所以没写。
陈寿见过张飞吗?我肯定没见过真人。按年表,张飞死于公元221年,陈寿才生于12年后。但陈寿对张飞的长相应该不陌生。他的老师乔舟,可能见过张飞真,会给他一个直观的描述。
28年,在乔周故里四川西充,张飞作为巴西太守,与曹魏名将张合交战50多天。这个时候乔舟大概17岁,还是可以见证的。过了几年,214年,张飞率军进成都迎击刘备,乔周正寄宿在成都他叔叔家。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不出来看“解放军进城”这么大的活动?即使不能靠得太近,也大致从远处看,也有可能。陈寿在蜀汉大学读书的时候,乔舟已经是朝廷重臣,全国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历史学家,而后者的身份尤为关键。
大多数搞历史的人都爱较真;张飞也是蜀汉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关羽和诸葛亮),他的人和事必然是史家描写和传承的重点。也就是说,乔舟没有理由不告诉他的学生张飞长什么样。
另外,陈寿的就职经历让他有机会看到张飞的画像。张飞有画像吗?当然会有。汉初就有代代相传的画帝王后妃和英雄的制度。张飞在蜀汉小朝廷的崇高地位决定了他必然有画像,只是我们今天看不到了。陈寿曾任卫总书记、东关书记、关阁大员、黄门侍郎。用今天流行的话说,他在圈子里,他绝对在权力中心。他怎么会没看到张飞的画像呢?如果张飞的长相有特点,不管是好看还是丑,他都不会忘记,除非属于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