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蒙山,钟灵的一个美丽的地方。
云贵高原自南向北蜿蜒,境内山峦沟壑。彝良蜿蜒穿过雄伟的地形。它的前世成就了当地的一个传说,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系列的谜题。
彝族人的疑惑:彝良是彝族聚集地吗?
说到昭通市彝良县,人们往往会想到那是一个彝族聚集的地方。但在百度上搜索发现,到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彝良总人口为50多万,在昭通各县市人口排名中位列第三。但其中90%左右是汉族,其次是苗族,约有5万人。县内彝族人口。
中国有900万彝族人口,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的高原和沿海丘陵之间,主要集中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安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占30%。目前彝良彝族这么少,为什么普遍被误认为彝族聚集地?是我们理解错了,还是另有原因?
▲阎良最早的居民是彝族。
彝良最早的居民是彝族人,隋唐时期居住在奎乡、树林、龙街,以奎乡的奎阳为中心。苗族人后来在唐朝中期迁出,汉族人涌入,差不多到了明朝才来到宜良。
即使是有着1600年历史的彝良牛街,在明初也是以僰人为主,汉人很少。
雍正三年(1725年),清朝任命广西巡抚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管云贵巡抚。鄂尔泰上任伊始,就遇到了土司叛乱,引发了他在云贵“改土为流”的想法。次年九月,鄂尔泰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土司自相残杀,互相帮助,汉人被它消灭,蛮夷被它毒害。这个边疆是个大灾难,必须解决。”雍正最终批准鄂尔泰的追悼,将广西从两广总督划归云贵总督管理。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六年(雍正四年至九年)战役是从东川、乌蒙、镇雄开始的。雍正五年,1727年5月7日,镇雄府和乌蒙同时换官。至此,清朝在镇雄实施“改土归流”获得成功。
随着改土归流的成功,土司制度一点一点瓦解,彝良汉族逐渐壮大。此时的角奎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大型集镇,这里的汉族占主要部分。
1910年,在角奎建新县政府。因此,角奎这个受三条河流(罗泽河、法达河和小弥河)冲击的滩涂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该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过多年不断的人口涌入,当地的彝族人口比例逐渐缩小。目前彝族人屈指可数。彝族对彝族的认知名不副实。
彝地疑云:彝良是如何得名的?
追溯彝良名字的由来,要从彝良的历史说起。
宜良的疆域在夏商时期属于凉州、永州,周朝属于曲流大雄殿,战国属于夜郎疆域。这一时期,彝良虽然没有作为“县”制出现在史书中,但彝良的先民们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刀耕火种。
到隋朝,宜良是开边县的一部分,政府设在演金县的海滩。唐初,宜良改名为Xi安县。唐末南诏时期,宜良属芒布管辖。到了宋朝,彝良已经叫彝娘了,叫彝娘卜。属于羁绊叙利亚(今宜宾)。此时“一娘”的发音与“一良”非常接近。
到了元朝,彝良变成了一个国家,叫做彝良国。只是这个州不大,只包含了现在彝良的大部分。但是“彝良”这个词和“彝良”基本上是一样的。
益州从公元1273年到公元1384年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公元1384年,彝良府被废,改称彝娘署。
明朝郑德十五年(1520年),芒部未能将土地改为河流。第二年,在宜良牛街镇郭畴村设立了名为“白水江伯畴龙官司”的行政机构。二十六年后(1526年),在其所在地宜良设立了一个名为归化昌讼的机构。“彝良村”现在是奎香奎阳,所以“彝良”这个名字的顺序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宜良成为州府,三年后在奎香正式建官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州共置宜良县,属直隶镇。
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下,清朝崩溃了。民国二年(1913年),雄州镇被撤销,分镇雄、宜良两县。另外镇雄划出17个村,宜良县政府也从魁乡迁到角魁,也就是现在的角魁。直到解放,彝良县的建制才开始稳定,归昭通管辖。
▲毛主席将“义”改为“义”
如前所述,彝良一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彝良”。真名“彝良”也和毛主席修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彝族被轻蔑地称为“彝族”。大家都觉得不对,但此刻不知道该改什么。知道这一点后,说:“最好叫它易”。“易”是宫中存放东西的器皿。房子下面有“米”和“丝”(丝绸)。他们衣食无忧,丰衣足食,生活宽裕。所以“彝族”改名为“彝族”。而“彝良”自然就叫“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