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文化源远流长。
如果你对日本的本土文化感兴趣,不妨读一读《蔡澜谈日本:日本万象》这本书。
标题:蔡澜谈日本:日本万象
作者:蔡澜,编辑:陈子善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
页数:154页
定价:20元
作者介绍:
蔡澜:香港著名的作家、美食家、游客和电影制作人。与金庸、倪匡、黄哲伦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出生于新加坡,年轻时在日本学习电影制作,后长期在东南亚为邵氏、嘉禾工作。他监制的电影有《快餐车》、《龙虎兄弟》、《幸运星》、《城市猎人》、《重案组》等。
蔡澜曾在东京、纽约、巴黎、首尔、台北、巴塞罗纳、曼谷等地生活过,能说一口流利的多国语言。向曾冯康厚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向先生学习绘画,业余时间写书法、刻印章、画花草自娱自乐。
后来,他因美食专栏而出名。同时,他热爱旅行,周游世界,吃遍世界,写遍世界。
蔡澜的散文谈吃的、喝的、文学艺术、电影、老朋友、风景。题材不拘形式,写过《无心工作》《疯癫怎么了》《秋雨梧桐》《野物》等几十部作品。
这本书的结构:
书的开头展示了日本独特的民族艺术:浮世绘艺术,即花街小巷艺术,包含人物、书法、日常生活等。,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受日本的万象,相当清新美好。
之后,目录部分向读者展示了许多关于习俗和文化的短篇故事。整本书就是由这些小故事组成的,篇幅不长,非常适合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的人们的阅读习惯。
全书故事精选:
蔡澜的《谈日本:全日本》这本书不厚,但包罗万象,包括日本的社会风俗、礼仪、物、人。以蔡澜先生抑扬顿挫的文字,充满幽默、嬉笑怒骂的文笔,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大家分享几个书中的小故事,一起阅读思考。
01有趣的日本人物记录
讲述了日语中一些汉字的奇怪解释。如日语中的“绅士”,解释为“没关系”。合伙人和业务人员是“朋友”,看似无可厚非,但“切手”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词“戳”。
“红”是红色,和我们的一样,但“绿”是我们的蓝色。还有“杨豆腐”,就是炒豆腐而已。
所以,通过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知道,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的意思并不完全相似,有些词的意思非常奇怪,和汉语完全不一样。
2 h口味
在我国,一提到“醍醐灌顶”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成语“醍醐灌顶”。佛教指的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醒。比喻听了精辟的见解,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然而,在日本,“清醒的”这个词用得最多。乍一看,我有点困惑。「醍醐灌顶」是什么味道?
在日本,“醍醐灌顶的味道”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比如“醍醐灌顶的味道”可以作为美味的褒义,也指“精神骨髓”。比较常用的是解释神韵。比如书法的醍醐灌顶的味道,就是书法的魅力。简而言之,它描述了最高的快乐和最高的兴趣。
酒女讲的故事
一个叫八代的东京酒女讲述了很多发生在酒吧里的趣事和一次被骗的经历。虽然被骗的过程离奇曲折,但结果却耐人寻味。
04自杀成瘾
众所周知,日本人的自杀率远大于其他国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喜欢自杀。也许这个小故事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明治时代,有一个叫藤村的18岁高中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华岩瀑布,写过一篇名为《岩头杂脚》的文章:“天下之大,辽辽古今,五尺之小。哲学的代价是什么?真理有千万种,一言难尽,一日不可及。我厌倦了这种仇恨,当我死去的时候,我站在岩石上。我怎么了?我很悲观,我很幸福。其实两者应该是一致的。”他从华严跳下来。从此,这个地方就出名了,也因为名气大,吸引了很多想自杀的人来寻死。
所以,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对自杀抱着美好的幻想和无限的浪漫。所以很多伟人、名人、作家都是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获得更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