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写春景,不是写看到的,而是写听到和思考的。诗人写下自己的听觉感觉,然后读者体会和再现诗人的描写。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是湖北)人。当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宿建德江
孟浩然
搬船停泊烟雾,
日落时分,人心新。
在旷野,天空低,树低,
江清月走得很近。
[注释]
1.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现在是浙江)的河水。
2.停泊:停船靠岸。
3.演奏:指江中雾气弥漫的小沙洲。
[分析]
这首诗写了河边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少女心。
“搬船”、“搬船”是搬船。“po”是指停车的晚上。“烟雾”,烟雾弥漫的小大陆。这篇文章介绍了诗人欣赏风景的跳板。“黄昏客愁新”,“黄昏”是指黄昏,“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忧愁。这篇文章写了诗人欣赏风景的心情。
第三句写河边的远景。「旷野低树
”,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