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女娲之肠是什么意思?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
山海经说,有十个神,他们都叫"女娲的肠子",一个个排在栗广(地名)荒野的小道上。想那都是女娲之肠所化,画面有点惊悚。
敢情女娲造物也分贵贱,造人时甩泥巴,造神时撸肠子?女娲把肠变成了神,娘娘不就没有了吗?巧了,山海经里还真有一个"无肠国",那里的人都没有肠子。
1.山海经"女娲之肠"
❶记载有点问题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
大荒西经这句记载有问题。"化为神"的主语省略得突兀;叙述顺序别扭;前后重复也不是古人的习惯。山海经原文或只作"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有神十人名曰",六个字或是他处的语句错误黏连,因为后面有提过十个神。郭璞作注时就没提"有神十人名曰";在《楚辞补注·天问》和《天中记》中引用这段话都是"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以上文献均无"有神十人名曰"六字。
几个神不影响"女娲之肠",我们看看女娲娘娘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偷偷干了什么。
❷何为"女娲之肠"
看来上古先民并不清楚,生命在哪里孕育,又从哪个通道出生,他们以为都是肠子的功劳。远古不了解生殖系统,但对肠子还是熟悉的,毕竟一天不用它就会憋得难受。
所谓"女娲之肠",实际指子宫。女娲在栗广野外生了一堆小神孩,一个个排在道上。可见,先民并没把女娲造人神秘化,只是表达"女娲娘娘在野外生了娃娃",仅此而已。
"或作女娲之腹。"
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晋代郭璞注山海经
郭璞作注称,女娲之肠当为女娲之腹。又说女娲一日七十变,腹部化为神(生育)。
至于栗广之野,据考,"女娲之肠"所在地或在今天"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
传汉高祖刘邦斩白蛇,史书有句"大蛇当径"。女娲之肠,横道而处。一个个小神孩排在野外小道,远远看上去确有"蟒蛇当道"之象,而长蛇屈伸都有些象大肠。
女娲本身传为人首蛇身,众小神横道如同小蛇或大肠,众娃攒攒而动,也可能被认为是女娲之肠所化。
❸上古"神奇的肠子"
肠和腹多次出现在山海经,有时甚至通用,山海经以及更早的时代,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肠和腹还是生殖系统的象征。
在上古先民眼里,大肠这玩意神圣得很, 很有灵性。先民认为婴儿的脐带就是肠子,把女娲造人和女娲之肠关联也就不奇怪了。"女娲之肠"是关于女娲造人的最早记录,也证明上古"大地母神"和"生殖崇拜"的说法。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2000年前一种顶格墓葬叫"黄肠题凑",只有帝王才享受得起。古人眼里的肠子绝非等闲之物,先民认为真是女娲之肠化神也不意外。
现代科学挡不住古老感性文化的魅力。今天说法,猪花肠指猪的卵巢,猪子肠指猪的子宫。关于"肠"的成语一箩筐,"肝肠寸断"也就罢了,"荡气回肠"就过分了。实在想象不出气流在大肠回荡有什么优美的,它竟然形容"乐章婉转动人"。
2.山海经"无肠国"
山海经神秘又离奇,厉害的是,人家撸得出去,还能扯得回来,就像女娲娘娘撸大肠。女娲把肠子撸了出去,山海经里果然有"无肠国"。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山海经·海外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