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课本中,“形而上学”是这样定义的: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但是,即使是中学政治满分的学生,也不一定能举一个准确的“玄学”例子。但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有时候往往会问一个形而上的问题。
例如:
儿子:儿童节要到了。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在家陪我玩?
爸爸: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
儿子:你为什么要去上班?
爸爸:因为你要赚钱!
儿子:你为什么要赚钱?
爸爸:你要挣钱买吃的!
儿子:你为什么要买食物?
爸爸:因为人要吃饭啊!
儿子:人为什么要吃饭?
爸爸:因为不吃饭就活不下去!
儿子:人为什么要活着?
爸爸:…
很多问题就是这样。聊天的时候可以聊一个可以结束聊天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因为玄学讨论的是所谓的“存在的本质”,也就是对所谓“客观真理”的追求。玄学追求真理,但也过于强调真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忽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被一些意识形态斥为“孤立静止”。
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玄学并没有中学课本上说的那么糟糕。它原本是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大多数古典哲学家都是形而上学的。“玄学”的英文单词是玄学,它的起源是这样的:安德罗尼库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时,把那些研究现实事物的理论命名为物理学,而把那些研究“规律”的理论称为玄学(源自物理学),因为它们实在不知道该取什么名字。
英语单词玄学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哲学家井上哲二郎读了中国的《易经》,发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玄学即道,物理即手段”。他越想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把玄学翻译成“玄学”,意思是“对事物的客观真理规律的研究”,这也很贴切《易经》的原意。
与物理学研究“存在”本身相比,玄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即事物的规律和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哲学理论的探索领域大多是形而上的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欧几里得
自古以来,大多数哲学家都对“形而上学”的研究感兴趣。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哲学的意义几乎等同于“求真”。“求真”这件事其实起源于数学,具体来说是起源于几何学的创始人欧几里德。欧几里得为几何学规定了五个“公理”,如下:
过两点,能且只能作一直线。线段可以任意地延长。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以画一个圆。凡是直角都相等。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侧两内角和小于两个直角, 则两直线则会在该侧相交。(平行线不相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
所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永远“真”的定理。欧几里德通过这五条公理推导出一个庞大的整体几何体系,称为“欧几里德几何”。所以“欧几里德几何”的存在是基于几个必须“真”的公理,而这些公理就是欧几里德几何的“精髓”。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没有人能质疑这些公理,也没有人能推翻欧几里得几何庞大而严谨的数学大厦。而欧几里得几何,从公理出发,用理性推出所有后续的东西,也深深启发着哲学家。所以,哲学家们都在思考,哲学领域是否存在一些影响世间万物的“永恒真理”。只要找到这些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和人生的意义。于是,形而上学产生了,第一批玄学家往往同时也是哲学家,比如笛卡尔。
然而,许多数学家敏锐地发现,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前四个公理非常简洁,而第五个公理却非常复杂,似乎与前四个公理格格不入。所以很多数学家试图从前四个公理推导出第五个公理,但都失败了。直到19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德国数学家黎曼等人各自用另一套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通过完全推翻第五公理,可以推导出另一套完全不同于欧几里得几何的完整几何理论。
罗氏几何(双曲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一个平面上,至少有两条通过已知直线之外的一点的直线不与该直线相交,从而创立了“双曲几何”,又称“罗氏几何”。另一方面,黎曼提出同一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直线必相交(直线之外,根本没有平行线),从而创立了“椭圆几何”,又称“黎曼几何”。与欧几里得几何相比,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被称为“非欧几里得几何”。更重要的是,“非欧几何”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空之间原理的利器。理论推导和实验数据都证明了“非欧几何”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