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始皇,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不由自主的说他血腥,残忍,没有人性,除了他是“千古一帝”。后来的人反复举例子,无非就是焚书坑儒,求医问药,修筑长城。
那么,这三点真的是秦始皇的污点吗?恐怕不行。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焚书坑儒
其实焚书和焚书坑儒是两码事。因为时间间隔短,很多人没有仔细研究就把它们合二为一了。其实应该分开说。
“百家争鸣”兴盛于七国共存时期。最兴盛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百家争鸣,短时间内选一个,然后领先其他,不容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国八年,江山初定,人心涣散。丞相李斯上书秦始皇,请求灭百家,断六国之念。
李斯在法家门下读书,虽然有些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但那时候是最好的时代。
就是烧书,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
法令要求烧毁所有不属于博士馆的经典,而不是全部;凡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的医药、农业方面的书籍都保留。
焚书事件之后,朝廷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儒术之外,把百家都杀了。相反,他与许多国家交换了意见,并向其他国家学习。
再说埋葬儒家。这一点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坑儒是虚构的,有人认为坑儒的是术士,有人认为坑儒的是儒生。
书被烧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为了得到长生不老药,召集了一批炼金术士和占星家。但是,嬴政挑选的两个头领,不但不听你的命令去认真找他们,反而在民间宣扬嬴政的恶劣谣言。再加上当时对嬴政不满的文官、文人很多,导致人心惶惶。
天子大怒,血平。据东汉王充考证,坑杀者包括儒生和术士,均为寻仙失败或惹法令,被困者仅“467人”。
当时世界上有几万儒生。
况且,历朝历代,数以千计的皇帝被斩首,双手都数不过来。哪个比秦始皇罪小?
第二,学医的男孩。
先说嬴政送徐福陵处女求医的事。至于数量,还有很多争议。有人说500,有人说3000或者5000,但大多数人都认同是3000。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每当提到古代皇帝,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还是历史小说,都会有向神仙求药,渴望长生不老的情节。且不说这是封建君主的想法,就说我们这些普通人,哪个不想健康长寿?
如果有证据证明真的有可以让生命永存的宝藏,我们凡人怕都要互相斗争,何况皇权?
换个角度看,嬴政派人求长生不老药的时候,帝国初起,天下已是一片废墟,他自己也因为连年战乱而处于衰败状态。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等着和他一起开创盛世,他怎么会甘心早死呢!
看看历代,多少帝王的巫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其间死伤或受伤的不下1000人。然而,古往今来,只有嬴政被不断地唾骂。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经想过湘江,但是因为风浪大,很难做到。古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迷信,尤其是对上位者。嬴政以为是湘江女神在捉弄他。事后,他下令出动3000名俘虏,把湘江周围山上的树全部砍倒,以抵御湘江之神。
先不说秦始皇是不是很迷信,这种做法足以说明秦始皇在超自然力量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敢于正视对抗的勇气!
在求医的问题上,嬴政确实犯了错误,但是千百年来没有被世人诟病。
第三,修建长城。
有人肯定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丰功伟绩,也有人认为修建长城是浪费金钱和人力。
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看过的几十部电视剧,笔者发现,凡是说“浪费人民钱财”的,要么是公务员,要么是学者,都是儒家。举个例子,两国交战时,文主相安,武将主战,孰是孰非,因立场不同,思考的内容也不同。
你站得越高,你的考虑就越大。
在国家的北方,匈奴虎视眈眈,不建长城就意味着在北方大量驻军。有句老话:“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占据秦朝富饶的中原,在游牧民族眼里,就是一块肥肉,他们主动出击,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攻。
如果驻扎的军队少了,那就是为匈奴训练送温暖;如果大规模驻军,军费、粮食、后勤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综合考虑,长城建成后,驻军人数将大大减少,长城以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得到保障。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