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中文名称: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1973年5月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它有两个信息交换中心,一个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另一个在美国的纽约。它是为了解决各国金融通信不能适应国际间支付清算业务量的快速增长而设立的组织。从1974年开始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至1977年夏完成了SWIFT网络系统的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SWIFT是一个非营利的、开放的组织,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立一个接入中心,连接到它的两个信息交换中心的网络中,然后该国的银行便可以申请加入成为其会员。简单的说,SWIFT制定了一个标准统一的接口和代码,每个加入其中的会员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都会领取一个代码,这个代码相当于身份证号,交易时只要输入对方的代码即可。
SWIFT仅仅建成四年后,便拥有会员国、地区150个,银行5000多家。截至目前,所有的服务范围已经遍及207个国家和地区,接入的金融机构超过1万家,每日结算金额达到五万亿到六万亿美元。事实上,Swift已经成为国际支付的标准,网络贯穿全球金融体系,可以说是
SWIFT掌控了全球的银行交易。
但是,SWIFT也并不是完全可靠的,2016年,黑客利用孟加拉国家银行的SWIFT权限尝试从该行在美国美联储的纽约分行转走9.51亿美元,虽然最后仅成功转走8100万美元(黑客原本打算分成多次来转账,但是在第五次转账时,因为账户的名称输错,引起注意才停止之后的转账)。
为什么美国可以将其作为制裁别国的工具呢?
原因有三:
第一、SWIFT在美国纽约有数据中心;
第二、SWIFT中40%的交易都是采用美元结算的;
第三、美国法律的支持。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小布什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是一项美国联邦法律,授权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后规范商业的权力,以应对国外的任何异常状况和特殊威胁),借着反恐的名义要求SWIFT共享数据。从此,SWIFT就变成了美国的工具。
2003年,美国通过SWIFT获得情报,澳门一家不起眼的小银行会员银行在帮助朝鲜洗钱,所有的汇款在SWIFT记录里都看得一清二楚,包括朝鲜在这家银行储存的2500万美元如何分拆成了80个账户,每个账户的信息和资金流动即几点几分打了多少钱?美国随即将汇业银行列入SWIFT的黑名单。汇业银行当即发生挤兑,当天存款就被取走了3亿,占该银行总存款的1/10。同时,朝鲜以及汇业银行有业务关系的银行纷纷停止合作,大家都不敢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与汇业银行再有业务来往。另外,在金融制裁仅仅四周后,朝鲜就主动联系美国,要求重启六方会谈。
2008年,美国以防止核扩散为理由对伊朗发起了金融制裁。先是禁止伊朗使用CHIPS美元支付系统,切断了伊朗石油交易的美元支付功能。迫使伊朗无法用美元,对石油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不过不是致命的,起码还可以用其他的货币。但是到了2012年3月,美国使出了终极制裁,要求禁止为伊朗的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支付服务。也就是其它币种的结算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就导致伊朗无法正常的进行进、出口的贸易活动。国内物资匮乏,游行此起彼伏。2014年1月,伊朗被迫全面停止铀浓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