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列传(楚人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的父亲吴社是楚的老师。因被费无极诽谤,与长子吴尚一起被楚平王谋杀。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要官员。
为父报仇,然后带领吴国军队灭了楚国,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是掘楚平王墓,掘其尸,鞭之三百下,而后已。”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为父报仇的故事,也成为后世的佳话。
但是历史总是那么奇怪。南宋时,岳飞和他的长子岳云被宋高宗杀害。他们冤死,一代名士陨落。但岳飞还有三个儿子。岳飞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效仿伍子胥,投靠晋人为父报仇?岳飞的后人难道不想为他报仇吗?
这两个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人的不同价值观。按照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伍子胥是汉奸,再怎么委屈,再怎么不公,也不能背叛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底线。
南宋时,岳飞的后人并没有为了替父报仇而投入金钱去杀宋,可见当时的价值观和现在的我们差不多。如果岳飞的后人以伍子胥为榜样,不被后人称道,就不会做出这种傻事。
但是为什么伍子胥会被后人称赞而不是被人骂呢?伍子胥,楚国人,率领吴国军队去灭楚国。我们现在看来很难理解,但这样的人已经被历史记载为正面人物,比如《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春秋》、《战国策》。提到伍子胥,他们都肯定他的光辉事迹,称他为“猛夫”。就连后来的楚国大诗人屈原,也几次写诗赞美他,说“飘江淮入海,专业自适”,要投海自尽,追随伍子胥的灵魂。
我们从小就听惯了伍子胥的故事,所以没注意到有什么不妥。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正面人物的故事很奇怪,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严重不符。“你要我死,我就得死。”你必须放弃你的家庭来保护所有人。背叛敌人,毁灭国家,怎么报复?
其实这就是周秦之变导致的价值观差异。周秦之变前,中国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周朝的社会是血缘社会,周王把自己的亲戚分布在全国各地,亲戚在自己的小国,然后层层分布。
这种分封制的结果是,周朝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忠于自己的家庭比忠于国家更重要。所以当时人们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重于王。店里的楚墓竹简上记载着“不能为父杀父,但不能为父杀父。”
所以以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判断,伍子胥并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因为他的父亲在血缘社会中比国王年长,他的父亲被国王杀死,他要为他的父亲报仇,这也是他被后人所称道的原因。
岳飞后人为什么不效仿?因为岳飞属于南宋,经过周秦之变,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县级行政体制,与周朝的封建制度有质的区别。如果说周朝人民的价值观是大于家庭的话,那么秦朝统一后国家就是大于家庭的,而且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都是郡县制。所以我们和周朝人的价值观有些代沟也就不难理解了。
伍子胥是个正面人物无可厚非,他的忠孝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歌颂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