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年春晚已经正式登场,小伙伴们服用的感觉怎么样?
从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春节保存经典硬盘菜的盛宴。
春晚,如今快要40年了。
外界的评价也从人人叫好到后来的索然无味,甚至出现了“不再看春晚”的愤然,它都经历了什么?
今天咱们就来回顾下往年各具风格的春晚总导演,他们最多的执导了5次,最长的跨越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
以下,跟随柴叔一起来盘一盘,这9位各具风格的导演,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那年春晚。
01、黄一鹤(1983、1984、1985、1986、1990)
1982年的一天,黄一鹤从台长王枫手上接过了筹备春晚的重任。
他就一直琢磨着1962年谢添先生举办的《笑的晚会》。
“人家20年前就能搞直播,咱们怎么就不行?”
那个年代还没有流行“人性化”定制,可黄一鹤就觉得这个联欢晚会上面得让观众开口说话。
他一拍脑门整了个点播热线出来,不管你想看什么节目,都能打电话给接线员登记,哪个节目的点播量最高,他们就上什么节目。
就连争议颇多的《乡恋》,也在大伙的殷殷期盼中登上了首届春晚的舞台。
节目有了,却还少了一座连接电视台和观众的桥梁。
黄一鹤看人家广播的叫播报员,舞台上有报幕员,咱们晚会上也得整个主持人。
而且这人不但要脑子活络,嘴皮子利索,还得会随机应变,还得要控得住场子,不能乱,而且得好看。
他立马找到了当时的相声大家马季和姜昆、受过专业训练的王景愚、和当红的大美女刘晓庆组成了首批春晚主持人。
这一年的春晚在600平米的演播大厅中开始,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第二年依旧是黄一鹤负责,他就想起了前一年还不太成熟的哑剧小品,于是找来陈佩斯和朱时茂。
“你们两个就好好想想节目。”
面对从未有过的表演品种,他们绞破脑汁也想不出好作品,每天在剧场里吃饭都觉得没脸,前前后后“逃跑”了三回,都被抓了回来。
好不容易想出了节目吧,只是个单纯靠动作和语言惹人发笑的喜剧。
有人说:“他没有教育意义嘛。”
这样的质疑让所有人都不敢因为它的搞笑而拍板,一直到开演前十分钟,黄一鹤才下了决心。
“我是总导演,我来扛这个责任,你们上!”
最后这部《吃面条》开创了小品表演的先河。
“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日子里,观众没有理由拒绝笑声。”
为了做一首和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曲他还专门找到了乔羽。
“你马上写一个既阖家欢乐,又满怀希望的歌词来。”
乔羽盯着他:“马上是什么意思?”
黄一鹤当即拉了一把椅子来,“马上就是我在这坐着,你现在就写。”
虽然被乔羽拖拖拉拉地写到了第二天,但是黄一鹤对词特别满意,立马跑去让王酩作曲,又找了李谷一来唱。
才有了后来那首经典的《难忘今宵》。
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次”的春晚大将黄一鹤于2019年4月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位镇守5届春晚的元老,他留下的春晚模式,经典节目无一不是开创了时代的先河。
黄老这一生担得起一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也正如曾担任他“副手”的袁德旺所言,春晚不是一个人的功劳簿。
02、袁德旺(1997 2004)
首届春晚开台时,袁德旺就跟在黄一鹤后面学习。
“总导演就是总催,我就不愿意干那个。”
1997年的香港回归,是春晚绕不开的话题,那年的袁德旺被台领导点名送去参与投标。
赵本山带着小品《红高粱模特队》吼出了那句: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为春晚后来的“开门”打下了一块基石,也是从这几年开始,春晚越来越多地从一场百姓联欢会变成了国家意志体现的专场。
休息了6年的袁德旺,在2004年春晚总导演投标结束前几天,再一次接到了领导的电话。
“赶紧去参加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