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精心准备了几个月的对手们的长篇大论,袁德旺只是随意地整理了一下过往作品,做了个9分钟的简短阐述。
结果他人还没走出电视台大院,就接到了台长的电话。
“今年刚经历了非典,上面特别重视,你好好干。”
这一年的袁德旺已经57岁了,几乎是所有总导演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可他却有一颗不老的心态。
他在策划会上公开表示想邀请青年偶像周杰伦来,结果遭到了大量的反对。
“他唱歌都听不清楚,观众不会买账的。”
可袁德旺不肯妥协,这一年他利用了年轻人玩游戏的心态办了一个手机短信大赛来吸引他们,要是看不见他们喜欢的明星可不好收场。
于是整个策划会因为请不请周杰伦的问题僵住了。
最后袁德旺拍板:“咱们这个节目就是做给老百姓的,谁说了都不算,让老百姓来说。”
于是袁德旺在央视的网上发了一个签名活动。
“你要是同意请周杰伦,你就签名。”
结果报名的人竟有两百万之多,这回袁德旺捧着大家的请愿才说服了台领导,也让周杰伦带着一首《龙拳》,首次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也是这一年,袁德旺有一个讽刺电视剧粗制滥造的化装相声《我是卧底》,每一次彩排的效果都是最好的,就连多次的审查也被“点赞”。
可就在春节前三天,一个大领导忽然开口:“今年节目都很不错嘛,就是这个化装相声就不要考虑了。”
其它领导立马附和:“我们早就觉得这个节目不对了,一直没看出来,还是领导说得对。”
仅剩三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再找节目顶上,于是那年的春晚,足足少了12分钟,也成了袁德旺最大的遗憾。
“是我们水平比较低,不了解情况,就是希望领导以后能早点审查,多给创作者一点时间。”
如果说袁德旺一直在总结过去,那么郎昆就是在眺望未来。
03、郎昆(1991、1994、2005、2006、2009)
1983年的郎昆,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文艺部当导演。
去德国学了几年编导培训后,回来就成了副主任,一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
从1991年到2009年间,竟然执导了5次春节联欢晚会,他手下的春晚都被大赞“有原来的感觉了”。
当1998年春晚剧组正式搬进1号演播大厅开始,郎昆就发现,20个人以下的舞蹈根本撑不住这个宽阔的舞台,需要60至80,甚至120人才够。
面对越来越盛大的的仪式化和舞台,弊端也开始显露,台上演员和观众互动的难度加大了,原本的“联欢气氛”被冲淡了不少。
而他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
“给观众没看过的,看过的就给更好的。”
于是2005年,一支由二十几位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整齐划一地动作,惊艳的演出效果,牢牢锁住了所有人的视线。
第二年,“白云黑土”又火了一把,一句“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的梗至今被奉为经典。
前几年的春晚都喊着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却都没有显著效果。
直到2009年,郎昆让农民歌手马广福和刘仁喜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在正式演出之前,两位农民每次都是着急忙慌地来排练,又着急忙慌地回去干农活,来来回回的折腾。
那段时间北京的天气又特别干燥,郎昆的一颗心全被他们悬了起来。
“要是感冒了怎么办啊?现场是真唱,要是他们忘词了呢?关键时刻嗓子跟不上呢?”
郎昆所有的担忧都被他们那不输专业歌手的,高亢嘹亮的歌声给打散了,他们也成了当年真正的“黑马”。
就是因为他们,才让人知道“开门办春晚”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也是这一年,《不差钱》里那个穿偏了苏格兰裙的小沈阳,凭着嘹亮的歌声、喜感的表现一夜爆红。
惹得不少网友惊呼:“看春晚的感觉回来啦!”
郎昆手下的春晚,一直想回归到最初那种和观众一起乐呵的氛围中。
正如他所言:“咱们是在过年,不是在做总结大会,我们要面向未来,向新的一年走。”
郎昆看得透彻,他身边的马东却被困在了过去的阴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