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坛上活跃的一个流派。其诗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戍边战士的战斗生活。
边塞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汉乐府民歌,在唐代达到高潮。
高适和岑参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此外,还有王昌龄、王志焕、李洁、崔豪、王翰、常健等人。
高适,边塞诗派的创始人之一
高适(702 ~ 765),字大富,宋朝中期(今河南商丘)人。
少年时喜欢交朋友,有侠义精神,和李白杜甫交过朋友。
安史之乱后,任淮南刺史、彭州刺史、刺史、建南刺史,封渤海郡侯。
高适的边塞诗大多歌颂了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军人豪情,也描写了部队生活的艰辛和对和平的向往。也暴露了军事将领的骄奢淫逸,朝廷赏罚不明,无力守边,流露出忧国爱民的情怀。
高适的边塞诗感情深厚,意气风发,笔力极强,尤其是七言体,气势磅礴,声情并茂。尹琮《何纪灵》评价他的诗“充满虚言,既有骨气”。
代表作有《葛炎行》、《塞尚》、《夏塞曲》、《冀中作》、《三九歌》。
边塞诗派的第二位创始人:岑参
岑参(约715 ~ 770)生于南阳(今河南)。
岑参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努力学习,读了经史。曾任史刺史,晚年罢官,病逝于成都一客栈。
他是岑参边塞诗派中最有激情、最急于建功立业的诗人。他在中年时两次走出边塞,对边塞生活和塞外风光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观察。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火山的极热,天山的极寒,塞外的民俗,战士的战斗。他写了“似春风来,夜来,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白雪歌》),“和谷,填以啄措之破巨石,即向下,倒头,随风”(《四川之行》),地边之月则是“阴山山口风如箭,关西铁门口月如练”(《阴山山亭》)。风格大胆,意境开阔,充满瑰丽色彩。
岑参边塞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其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色彩绚丽、风格险峻。
后人把他和高并称为“高岑”,评价说“高悲壮厚重,飘逸险峻”(诗续)。他们共同开创了边塞诗派,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边塞诗派代表之一:王昌龄
王昌龄(?~约756),字邵伯。京兆长安(今陕西Xi安)诞生。
曾任省校书书记。与孟浩然、李白交往。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后人把他的七言绝句与李白并称为“七绝”,被誉为“七大名著”。
王昌龄的《四绝》以写边塞、从军最为著名,如《从军》、《出塞》等,其中《出塞》被誉为唐代《七绝》的代表作。“月在秦,月在汉,长征人不还。但龙城会飞进来,不要教呼玛爬阴山。”意境开阔明朗,情绪激越高昂,言简意赅,语气铿锵。
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他传世的诗歌有180首。
边塞诗派第二代表:王之涣
王之涣(688 ~ 742),字纪灵。杨进,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曾经是衡水的主簿,后来辞职回了老家。
据野史记载,有一次王长龄、高适、王之涣在旗亭饮酒,遇到一群男女演员。三人约定听听歌手,看看谁的诗唱得多。
不一会儿,王昌龄的两首诗和高适的一首诗就唱完了。王之焕有点不耐烦了。他指着其中一个最好的歌手说:“如果这个儿子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都不敢和他比。”轮到艺妓唱歌时,她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拍手大笑。
可见王之涣的诗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传播。王之涣的诗歌热情奔放,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凉州词》和《在鹭楼》是代表盛唐诗风的代表作。
高增写了一首诗赞美王之涣:“才华勃发,成就清雅。”
边塞诗派第三代表:李杰
李杰(?~约757),原籍赵县(今河北省赵县)。
曾任新乡县令,不久辞官隐居,酷爱炼丹修道。他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交往。
李奇的边塞诗以豪迈的笔调描写塞外风光,有的揭露封建帝王开疆拓土的罪恶。
著名的边塞诗有《瞿霞》、《古瞿霞》、《老战歌》,尤其是《老战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边塞诗派第四代表:崔豪
崔豪(?~ 754),生于汴州(今河南开封)。历任太仆司卿、司勋员外郎。
年轻的时候,作品色彩斑斓,内容空广泛。军事边塞后,诗风大变,文风凛然,情绪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