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贾跃亭和他的乐视以及FF,生存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而非更小。
目前,关于乐视和贾跃亭的分析文章,大多停留在表层信息解读,即使有人试图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做出分析,也大多蜻蜓点水,未触及问题本质。
在我看来,贾跃亭有今天,在他为乐视设计出“生态发展模式”并提出“生态化反”理论的时候就已注定。
具体一点讲,贾跃亭和乐视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下面三个关键词上找到答案:“生态发展模式”,“生态化反”,“贾跃亭的人格缺陷”。
“无边界生态模式”决定了乐视必有 *** 一天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贾跃亭会欠那么多债务?为什么贾跃亭会把乐视的摊子铺得这么大?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贾跃亭自命不凡、过度自信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为乐视设计的生态发展模式,决定了必有这一天。我甚至认为,后者的影响更大。
我们知道,生态有两种,一种是“有边界生态”,一种是“无边界生态”。乐视的生态模式属于典型的“无边界生态”,这种模式的更大特点就是摊子越铺越大,直至大到失控为止。
问题是:为什么贾跃亭要为乐视设计这样一种难以控制的生态模式呢?
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先从“生态”这个概念本身说起。
所谓“生态”,原意是指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最终形成动态平衡。
因此,生态首先是一个系统。
引申到商业层面,“生态”就是指产业板块之间形成互动关系,类似于我们过去常说的“相关多元化”。这几年,“多元化”这个概念突然不怎么时髦了,需要有一个新的词汇来代替它,于是,“生态”应运而生。
从一家不入流的视频网站到急速建构七大生态系统,贾跃亭观念的变化和这几年“互联网”概念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息息相关。
老贾深知,如果照老路子走下去,乐视网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心比天大的贾跃亭,急需新概念来包装。
恰逢其时,“生态”的概念因为小米雷军的推崇而走俏,贾跃亭顺势接过这一棒。
既然是生态,当然不能只有一个乐视网,于是,乐视七大子生态的构想形成了。
把盘子铺得足够大,就需要足够多的钱。而乐视七大体系都是不赚钱的,怎么办?贾跃亭自然而然想到了乐视网。
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有两大动力引擎,一是基于现实的经营业绩,二是基于未来的市场预期。比如,格力电器在资本市场表现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经营业绩不错。如果没有可以用来夸耀的业绩呢?那你就只能讲故事了。于是,贾跃亭和他的乐视选择了后者。
这就是乐视各大体系在2016年11月份之前高频度召开各种豪华发布会的原因。据媒体统计,乐视体系几乎每周都有大型发布会,每个发布会动辄花费几百万、上千万。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用故事 *** 股价持续上冲。
贾跃亭深信,只要乐视网股价持续走高,贾跃亭手里的股票就值更多钱,就可以套更多钱,然后拿这些钱架构更加庞大的乐视生态出来,让乐视的故事循环讲下去。
这就是贾跃亭的逻辑:只要人们相信那套“生态”说辞,就有人追逐乐视网股价;只有乐视网一直受人追捧,就可以从资本市场拿回更多钱用于架构更加庞大的乐视生态;只要生态不断扩容,就有更多故事可讲;只要有故事可讲,不愁乐视网股价不上冲……就这样一种循环。
于是你发现,在2016年11月6日之前,贾跃亭更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钱根本不是问题”。我想全天下没有几个人敢说“钱不是问题”,贾敢说,就是因为他内心深信自己那套“生态”说辞足够慑服人心,不怕没有人追捧他的股票。
因此,贾说“钱根本不是问题”的时候,他常常还有前半句:“只要(乐视)模式被大家认同”。
贾跃亭的这一心迹,在一次和孙宏斌联合召开的发布会上无意之间有所泄露,那次他说,“大家一起努力把乐视网市值做到3000亿元”,结果第二天就受到深交所警告。
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仅凭故事就可以支撑一只股票长盛不衰。当你只有故事而没有业绩的时候,股价终将跌落下来,而且跌速更快。这样的事情,恰恰发生在了乐视网头上。
股价急速下跌,导致产生连锁反应,乐视各大生态板块全部出现资金告急,这就是贾跃亭那封著名的邮件——《乐视的海水与火焰:是被巨浪吞没 还是把海洋煮沸?》出笼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