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校外辅导机构 双减政策禁止校外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校外机构违规培训仍存在
西城区教委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久前,西城区有校外机构因违规培训被暂时取消培训资格,“这家机构是在‘白名单’之内的,但仍被暂停培训。”
然而,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前文中提到的校外机构无论是否上了“白名单”,培训时间基本都不在平日,而是在休息日、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也就是说,不符合“双减”规定的学科类培训依然存在。
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机构数量大幅减少。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此前高达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到9728个,减少超过九成;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到34个,减少将近九成。
近日,多地发布了“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取得的成果。截至5月30日,福建省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424个。2022年,黑龙江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无证无照违规培训机构845家。2022年暑假以来,湖南全省整治有资质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530起,取缔无证无照培训机构469家,查处“一对一”等地下违规培训103起。
然而,教育部通过暑假前夕部署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发现,一些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也有个别机构和个人打着“一对一”“思维训练”等旗号,对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或对学龄前儿童超前教育。
2022年暑假期间,吕女士通过小区里张贴的招生启事,加入一个学科类培训微信群,为女儿咨询英语培训班的情况。“这个班是一些老师私下办的,没多久群就解散了,地下培训班也被查处。”吕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是站在校外机构这边的。
经过吕女士介绍,记者采访了曾参加“地下培训班”的一位学生家长赵先生。他告诉记者,在培训班举办期间,校外机构和家长明显是“同一个阵营”的,都希望能瞒住执法者,而对提供线索的隐蔽调查人员“深恶痛绝”。“虽然这个培训班很快就被查处了,但和校外机构一条心的家长不在少数。”赵先生表示,这些家长担心其他学生通过“秘密渠道”补课,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某社区内张贴的招生启事。(银昕 摄)
吕女士对记者表示,培训班很难逃过执法者的法眼。“那么多楼都贴了招生启事,学生家长能看到,执法者也能看到。”
“现在有很多偷偷进行的校外培训,有需求就会有满足,再怎么查处也不可能扫干净。”赵先生说。
也有学生家长持不同意见。“我坚决支持国家政策,张贴小广告的行为,我发现一起就会反映一起。”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女士说。李女士的孩子上初一,“双减”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掌控力提高了,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段找老师答疑,查漏补缺。学生在校的时间没有缩短,反而延长了,所有问题都在校内解决,不用家长总想着报班,“也不用暗中留意其他同学报了哪个班,是自己没有报的。”李女士说。
亟待建立统一标准和认证体系
校外机构若完全做到合规运营,就必须取消一切在寒暑假、休息日和国家法定假日的学科类培训,在工作日的21点之后,也不能从事线上或线下的学科类培训。“但这样校外机构也就没有生意可做了。”某校外机构公关负责人王先生对记者说。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王先生认为,既然政策明文表示,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校外机构参照“双减”政策执行,那就意味着,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也不会成为“法外之地”。
唯一能够合规生存的是复读班。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并未提及高三复读班。然而,复读班的存在,也让学科类培训有了隐蔽的栖身之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2022年两会期间建议,尽快制定《校外教育培训管理条例》。周洪宇认为,立法完备是执法工作的有力基础,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对于深入推进“双减”政策实施,依法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外机构类型多样,尚未出现统一的教学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和明确的标准要求。除法规之外,校外机构亟待建立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