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表态已做好应对金融风险准备,港股史上还有哪些救市措施?
财联社10月26日讯(记者 成孟琦)10月24日,港股市场依然令人焦虑。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创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恒生指数跌逾千点,创13年半新低。
“香港政府已做好应对准备。”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5日行政会议前记者见面会时表示,全球经济受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香港需对经济持续保持关注,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香港各项金融措施流畅且有效运行,并密切监测港股动态,保证维护好市场秩序。
李家超承认,近期香港股市有较高不稳定性,但他强调特区政府已作好准备,以应对不同的金融风险。李家超建议,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走向,评估投资风险。
10月25日当天,港股有所反弹,恒生指数收跌0.10%,报收15165.59点。
港股自21年2月触及高位以来,已经历了连续20个月的连续下跌。本轮下跌在历史中处于何种水平?历次香港政府的救市手段又有何可借鉴之处?
恒指年度跌幅历史排名第四
截至10月25日收市,2022年恒生指数已累跌35.18%。回顾历年恒生指数表现,此跌幅暂时位列史上第四。
而恒指跌幅排名前三的年份,分别是1973年的48.58%、2008年的48.27%及1982年的44.24%。此外,恒指跌幅较大的年份还包括1994年跌31.1%、2001年跌24.5%、1997年跌20.29%。
海通研究表示,2000年以来港股经历过五次大底,分别发生在2003年4月、2008年10月、2011年10月、2016年2月及2020年3月,梳理这五次底部特征,海通研究发现港股见底往往需要特定条件。
回顾历史,港股见底往往需要美股和A股企稳回升。海通证券荀玉根、王正鹤认为,港股走势与A股和美股密切相关,未来港股见底回升需等待A股和美股企稳,尽管美股难言见底,但当前港股已经在底部区域,并且A股也有望开启新一轮上涨,因此对港股不必过度悲观。
具体看来,2003年4月25日,港股见底回升,美股此前已于3月11日便开始回升,港股滞后于美股。A股在经历了2003年11月至次年4月“五朵金花”结构性上涨行情之后继续回调,直至2005年6月6日才真正见底。但由于美股依然处于上行态势,港股也跟随美股上涨,而非跟随A股调整,说明彼时港股走势更多受美股影响。
2008年10月27日,港股触底回升,美股阶段性反弹,11月6日,A股见底回升,港股跟随美股一起调整,只是幅度相对较小,直至2009年3月美股企稳回升,港股才真正进入上涨通道。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国内经济最早受到冲击,A股和港股均在2020年1月至2月发生过急跌,期间美股波动相对较小,再次说明内地基本面对港股影响增强。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美股市场大幅波动,A股和港股随之下跌,在美联储释放大量流动性后,2020年3月23日,美股、A股和港股同步见底。
近期出现多个反弹信号
不过,近期港股多个技术指标发出了反弹信号。
首先,恒生指数突破了长期趋势线,这条趋势线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支撑过恒指。
此外,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指数均跌破布林线下限和14天相对强弱指标,这通常意味着市场已经处于超卖区间。今年3月,恒指与国指在突破布林线下限和14天相对强弱指标后,曾出现持续反弹。
从港股近十余年的表现来看,市场筑底反弹与牛市的开启总是由经济预期、流动性、风险偏好等因素共振所致。国泰君安海外研究表示,在港股分析的框架中,主要聚焦于盈利预期、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其中,盈利预期是影响指数走势强弱的中长期底层逻辑;流动性更多从短期决定市场表现,并且对估值上的影响较大;而风险偏好往往导致市场向极端方向发展。对此时的港股而言,短期反弹动能依然存在,但中期拐点仍需基本面数据佐证。
97年救市经验:购买港元、加息、限制卖空、降低期指杠杆
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政府采取了大量购买港元、加息、限制卖空、降低期指杠杆、放宽回购等救市措施。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称,1997 年10 月22日国际炒家开始对香港全线出击,大举沽空港股和港汇。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并且加息,最优惠利率由8.75%提高到9.5%,隔夜拆息率由9%提升至300%。这些措施稳定了汇率,港元汇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