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表态已做好应对金融风险准备,港股史上还有哪些救市措施?
1997 年10月22日到10月28日间,恒生指数下跌了3343.2点 ,跌幅达27%,港股市值累积损失达7000亿港元。1998年8月31日,港府出台限制卖空等7项举措,以巩固成果:限制放空港元,股票和期货交割期限由14天缩短为2天,使得放空头寸必须在2 天内回补。港府将增加银行体系流动资金,以减少受到冲击的机会。
同时,降低期指的杠杆作用也起了救市效果,港府将每张期货面额由5万港元/10000点拉高至12万港元/10000点,同时调降大量持仓申报限额,由500单位降为250单位,迫使炒家暴露身分。股市引入限价放空制度,且期指空方不能主动售予买盘,只能被动地让买盘入货。此外,港府还放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回购股票限制(当时限制为35%),且公司在购回股票后不用注销,可当作投资的头寸。
相关资料显示,最终港府成功击退国际炒家,但代价是付出过千亿港元外汇基金买入恒生指数成分股,占总市值的7%。在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后,港府于1999年11月决定成立盈富基金,逐步有序地出售手中蓝筹股,尽量减小对市场的影响。盈富基金是港府1998年“汇率保卫战”的副产品,目的是为了“消化”此战后积聚的大量“官股”。
时任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席的任志刚后来描述,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在1998年8月才明白过来,还是太慢了。
任志刚曾在采访中表示,1998年8月,香港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投机者对香港金融市场发起了精心策划的联合攻击。投机者发现,短期内通过集中抛售港元,能够暂时抬升货币局制度下的利率,这将对股票价格向下施加压力。通过短期内对货币施加压力并且抛售股票,即使他们不能冲破设定的汇率,也可能从股票指数期货合同上获取不菲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