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招弟”决定改名:“感觉涅槃重生,好像我终于是我自己了”
“招弟”这样的名字背后,是重男轻女的家庭。
任孝鹏说,过去几十年,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弱化,但仍然存在,把重男轻女的思想用在起名字上去,是一种比较少见而且相对极端的情况。
他提到,名字作为人的标签,反映了父母亲的祝福或期望,同时也会激发人们的刻板印象,特别是人际交往的初期,别人在对名字主人了解比较少的时候,往往会望文生义,根据名字有意无意地去推测名字主人的某些特征,而招弟这种名字可能会激发一些负面的评价。
另一方面,如果人本身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也会影响她/他的幸福感。
出于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父母给孩子的名字赋予一定的意义后,在孩子成长、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凸显这方面的倾向性;而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对于名字的喜欢与否也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在知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后,孩子会将这种期望作为重要的目标。
比如,叫“招弟”的女孩,父母可能特别喜欢男孩子,但“招弟”自己又是个女孩,在成年之前,她们需要依赖父母提供的环境,基于这样的原生家庭长期灌输的观念,她们可能会出现性别上的不认同,而对于这种长期的负面影响,干预和改变会更艰难。
契机
任孝鹏建议,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可以尝试赋予这个名字积极的含义。
他举例,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主角的名字和“pee”同音,大家会觉得难听,但是后来pi在给别人解释自己的名字时,把它和圆周率“π”联系起来,它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这其实也是一种策略:通过赋予名字一个积极的想象,来获得正向的反馈。
另一种策略便是改名。“招弟选择改名,反映了这一代人一种积极的尝试,觉得名字让自己不开心,那就尝试改变,或是去获取积极的意义。”他说。
对于芃芃来说,改名一直是她坚定的愿望,高中毕业后她便开始做相关的准备。
“改名需要很大的决心,不仅需要说服派出所民警,也需要有面对种种麻烦的心理准备,如果只是想改一下试试的话,可能会中途后悔。”她说。
在此之前,民法关于更改姓名的规定经历了一些变化。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姓名权的规定是:“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于姓名权的规定更改为“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去掉了“依照规定”,改为“依法”。
2021年,大一升大二的暑假,芃芃赶上了民法典修订的契机。
“我做了整整大半个笔记本的功课。”芃芃说,她在社交平台和网络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想起来就写在手机备忘录里,还准备好了一套“话术”,包括怎么和户籍民警打交道,涉及哪些法律条文,更名申请的模板,以及名字更改后会涉及哪些其他个人资料的实名变更,比如身份证、银行卡、学籍、医保等。
办理改名手续没有花太长时间,手续三四天就跑完了,但是说服民警的过程很难。芃芃说,那三四天非常煎熬,跑了六七次派出所,一直在精神内耗。“我在想如果名字改不好的话怎么办?我以后难道一定要永远顶着这个名字吗?”
民警询问她为何要改名,芃芃说,自己的名字叫招弟,体现了重男轻女思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但对方说,现在名字不好改,改名后会很麻烦,此外改名理由不行,名字里没有侮辱性词汇,叫这个名字的多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名字。
“当他说这个名字没什么的时候,我实际上有点生气了。他们都说你这个理由最后一定是审批不过的,他们不能理解我,甚至觉得我矫情、小题大做。”芃芃说。
此后,她还提交了父母的结婚证等各式各样的材料,并打印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发给相关工作人员。“这个过程一直在磨,但是没关系,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了。”
想乘此契机改名的不止芃芃一个。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2021年8月,一名叫“来娣”的女孩留言:“如您所见,这个名字不好,第一眼就知道我有一个重男轻女的父母,且我的出生没有得到亲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