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壳,六个核弹,脑残酸菜……揭秘线上线下蓝月壳、六个核弹、脑残酸菜……揭秘线上线下“李鬼”商标
这样的情况不只在食品和小商品领域。长沙市工商部门曾查处仿冒泸州老窖的酒类产品,正品“泸州老窖”被偷梁换柱成“泸洲老窖”“泸州古窖”等;知名体育用品商标“Kappa”也曾遇到过“Kobbo”,同样是两个背靠背的小人,只是盘腿而坐,多了一对天使的翅膀;至于大家熟悉的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山寨”品牌。
这些“山寨”品牌几乎都没有逃过被查处、起诉甚至倒闭的命运,但似乎仍有类似的情况在不断地出现。国内某全国连锁超市采购负责人夏林(化名)介绍说,以日用品为例,一些市场占比高的大品牌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宣传,并且因为市场表现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另一些商家就动起了歪心思,仿冒、山寨一个商标,相当于白白借用了对方的口碑与宣传,成本低、收益高,这是他们进行山寨最大的动力。
平台监管?关键词、图片检测均有空子可钻
“蓝月壳”堂而皇之地销售,让很多消费者对平台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这么假还能够上架?如今的商超、网购平台无论是规模、销量还是审核都远非小商品市场可比。那么,他们能否从平台层面进行阻断,不让“李鬼”招摇过市呢?
夏林介绍说,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例,商品进入时有专门的质检审核组,对商品的质检证明、商标注册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如果商标处于过期或失效状况,那么肯定是不允许上架的。而超市自己的电商平台上架的产品均为上架产品,这一点知名品牌的超市几乎都是做得不错的。
但这样的审核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超市。在一些小型的、私人的或者不规范的超市中,是没有这样的审核流程的,所以买到“山寨”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是有可能的。
对于网络平台,似乎情况又有所不同。“审核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对于“山寨”、假冒商品是有相应的审核机制,但这些“山寨”者却也有自己的方法进行规避。例如他们在商品上架时的文字描述中,一般是绝对不会出现“山寨”品牌名的文字描述的,取而代之的是“正品保障”之类的词语。甚至在商品图片处理上,都会很有讲究地在去山寨化的同时,留下他们所谓品牌的痕迹,躲避平台的核查。
以销售“蓝月壳”的商家为例,不仅商品文字描述中没有“蓝月壳”的字样,其在图片中巧妙地用“买一次用一年”的字样,挡住“壳”字。按照平台负责人介绍的逻辑,平台无法通过关键词第一时间发现,图片审核的难度也将增大。
如何维权?律师:涉嫌侵权、欺诈可主张惩罚性赔偿
买到“山寨”产品如何维权?
上游新闻记者采访到从事职业打假的邵先生。他表示,该情况应为误导消费,属于一种欺诈行为,应当可以主张“退一赔三”。维权的方向有两种,如果从行政处罚的角度来维权,按照属地原则,那么首先要找到销售者所在的地域,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另一种方式则是直接起诉生产者与销售者,甚至可以起诉电商平台。邵先生称,因为“蓝月壳”的包装和“蓝月亮”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考虑起诉蓝月亮,由蓝月亮自己来维权证实“蓝月壳”侵权造成损失,这样对造假者打击力度更大。
重庆市九龙坡区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秘书长陈涌表示,“山寨”品牌其质量如何暂且不论,其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嫌疑。这种“山寨”品牌通常都比正规品牌便宜,配合包装、商标上的混淆,通常消费者很容易上当。而实际上,这样的所谓“品牌”商标,通常是无法注册成功的。消费者可以向行政机关进行举报,要求行政机关予以查处。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陈涌说,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起诉维权,但他表示,就“蓝月壳”的情况商品销售的双方和“蓝月亮”正品生产者无关,所以应当无法用起诉蓝月亮的方式倒逼对方维权。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能通过社会公益机构出面提起公益性的诉讼,或者是通过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来督促对方(被“山寨”方——编者注)维权,并以此清理混淆视听的“山寨”品牌。